涪陵:创新机制精准发力 完善扶贫长效机制
查看图注
大家都在看
进入图片中心
查看原图
2015年,涪陵如期兑现在全市18个贫困区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军令状”。今年,为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涪陵区乘胜追击,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摘帽成果,完善扶贫长效机制”这一主题,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回头看”,继续开展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送项目教技术
2009年,和众多怀揣着打工致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家住涪陵区马武镇方碑村社的元文华背井离乡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但打工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没有一技之长的元文华只能干些体力活,辛苦的工作换来的微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城市里生活的基本开支,更别提娶妻生子。
2012年,元文华的父亲因病去世,年迈的母亲需要人照顾,他只好回到家乡,守着破旧的老屋和几亩土地,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当年的一次扶贫工作中,互助社的工作人员得知元文华家的情况,主动来到为他送来了几十只土鸡苗,并从养殖技术上对元文华进行一对一帮扶。
从2012年起,元文华在互助社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先后3次向互助社借款3万多元,养鸡场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元文华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先锋,不仅早已还清借款,还修起了漂亮的楼房,个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提供项目、技术,资金上还提供帮助,做梦都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说起自己的致富经历,元文华满是感激。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涪陵区对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的“踩线”脱贫户,按照5000—20000元的标准,进行了股份扶贫试点改革,全区已完成1500万元农业产业资金股权化改革,入股建卡贫困户1600户。在全市率先开发运用了互助社的信息软件管理系统,加大了资金安全管理和扶贫互助资金发放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地方产业,落实早榨菜种植面积2.4万亩,发放增福土鸡种苗16万只。
“十大行动”
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9月,涪陵区新妙镇同协村三组18岁的王小燕如愿走进了大学课堂,但王小燕的求学之路走得却比普通学子更艰辛:一次意外使得父亲失去劳动力,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唯一的生活来源全靠母亲一人务农得来,读完高中已属不易,读大学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得知涪陵区教育扶贫政策后,王小燕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相关部门进行了咨询。工作人员在了解王小燕一家的情况后,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为王小燕一家办理了农村低保。
为解决更多因病、因灾、因残、因学致贫、返贫家庭的后顾之忧,涪陵区经过不断总结创新,出台了《涪陵区因病致贫建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办法》、《涪陵区因灾致贫建卡贫困户救助办法》、《涪陵区因残致贫建卡贫困户救助方案》、《涪陵区因学致贫建卡贫困户资助方案》的兜底措施,实现精准扶贫的同时,让16354户建卡贫困户有了脱贫保障。至2016年,涪陵共投入扶贫资金6.21亿元,其中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8亿元,区财政“兜底”0.83亿元。兜底措施只是分类救助扶贫工作的一部分,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涪陵区陆续开展扶贫“十大行动”,通过开展动态调整、助农增收、分类救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扶贫培训、电商扶贫、专项治理、扶贫帮扶、督导检查、脱贫监测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巩固扶贫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涪陵区陆续开展扶贫“十大行动”,通过开展动态调整、助农增收、分类救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扶贫培训、电商扶贫、专项治理、扶贫帮扶、督导检查、脱贫监测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巩固扶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