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创新机制精准发力完善扶贫长效机制
百胜镇榨菜种植基地喜迎丰收
李渡街道垭口村网上村庄农产品线下销售展示大厅
马武镇风脱水榨菜加工晾晒场
2015年,涪陵如期兑现在全市18个贫困区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军令状”。今年,为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涪陵区乘胜追击,紧紧围绕“巩固脱贫摘帽成果,完善扶贫长效机制”这一主题,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回头看”,继续开展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送项目教技术
2009年,和众多怀揣着打工致富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家住涪陵区马武镇方碑村社的元文华背井离乡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但打工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没有一技之长的元文华只能干些体力活,辛苦的工作换来的微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城市里生活的基本开支,更别提娶妻生子。
2012年,元文华的父亲因病去世,年迈的母亲需要人照顾,他只好回到家乡,守着破旧的老屋和几亩土地,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当年的一次扶贫工作中,互助社的工作人员得知元文华家的情况,主动来到为他送来了几十只土鸡苗,并从养殖技术上对元文华进行一对一帮扶。
从2012年起,元文华在互助社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先后3次向互助社借款3万多元,养鸡场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元文华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先锋,不仅早已还清借款,还修起了漂亮的楼房,个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提供项目、技术,资金上还提供帮助,做梦都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说起自己的致富经历,元文华满是感激。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涪陵区对人均纯收入在3000—5000元的“踩线”脱贫户,按照5000—20000元的标准,进行了股份扶贫试点改革,全区已完成1500万元农业产业资金股权化改革,入股建卡贫困户1600户。在全市率先开发运用了互助社的信息软件管理系统,加大了资金安全管理和扶贫互助资金发放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地方产业,落实早榨菜种植面积2.4万亩,发放增福土鸡种苗16万只。
“十大行动”
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9月,涪陵区新妙镇同协村三组18岁的王小燕如愿走进了大学课堂,但王小燕的求学之路走得却比普通学子更艰辛:一次意外使得父亲失去劳动力,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唯一的生活来源全靠母亲一人务农得来,读完高中已属不易,读大学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得知涪陵区教育扶贫政策后,王小燕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相关部门进行了咨询。工作人员在了解王小燕一家的情况后,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为王小燕一家办理了农村低保。
为解决更多因病、因灾、因残、因学致贫、返贫家庭的后顾之忧,涪陵区经过不断总结创新,出台了《涪陵区因病致贫建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办法》、《涪陵区因灾致贫建卡贫困户救助办法》、《涪陵区因残致贫建卡贫困户救助方案》、《涪陵区因学致贫建卡贫困户资助方案》的兜底措施,实现精准扶贫的同时,让16354户建卡贫困户有了脱贫保障。至2016年,涪陵共投入扶贫资金6.21亿元,其中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8亿元,区财政“兜底”0.83亿元。兜底措施只是分类救助扶贫工作的一部分,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涪陵区陆续开展扶贫“十大行动”,通过开展动态调整、助农增收、分类救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扶贫培训、电商扶贫、专项治理、扶贫帮扶、督导检查、脱贫监测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巩固扶贫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涪陵区陆续开展扶贫“十大行动”,通过开展动态调整、助农增收、分类救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扶贫培训、电商扶贫、专项治理、扶贫帮扶、督导检查、脱贫监测一系列扶贫行动,不断巩固扶贫成效。
精细管理
健全建管措施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稳步推进涪陵脱贫攻坚工作的保障。涪陵从坚持扶贫精细管理、严肃扶贫绩效考核做起,持续健全建管措施。
建立卫生计生、人力社保、民政、扶贫、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对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改善、参与增收项目、外出务工创业、得到扶持帮扶等信息建立台账,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实现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坚持公开公示制度,对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政策进行全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积极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合同化管理投入机制,全面推行“一主体、七制度”、“三专一报、三公开、三监督”制度,强化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管理,保证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今年,涪陵继续将扶贫工作纳入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结对帮扶分管领导和扶贫联络员,深入开展建卡贫困户对接工作、驻村帮扶工作和贫困学生、贫困村帮扶工作。
【1】【2】
(责编:王嫚、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