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落实代表建议关爱帮扶农村留守老人纪实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时下许多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5年数据显示,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江津,3200平方公里土地上,有户籍人口150万,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2万,截至今年9月,农村留守老人1.01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98%。
如何才能更好地关心和照料这些农村留守老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今年江津区人代会期间,区人大代表赵凌云提出《关爱我区农村“三留守”人员的建议》,被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为今年的25件重点建议之一,由区领导亲自督办,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
这不,江津区立足基层实际,创新工作模式,以村、社区为依托,扎实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定期接力式亲情服务,让“空巢”变“暖巢”。 爱心档案构筑“心灵暖巢”
“老人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呀?生活有什么困难?”今年7月中旬,区人大代表韩梅和江津区鼎山街道滨江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该社区五里2组张文琼老人家中,就她的生活状况进行登记调查,当大家得知这位刚失去老伴儿的72岁老人的儿子、媳妇都在江西打工,但她还要独自一人带着两位上小学的孙女时,大家都不禁感叹。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服务、关爱和保护工作,鼎山街道在今年6月启动了农村“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全面掌握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及时掌握他们的家庭组成、生活照料、教育就学、创业就业等基本信息,并建立信息库。
“通过排查建立‘留守老人’信息库,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撑起关爱之伞。”据该街道民政科负责人庞敏介绍,接下来,街道还将细化完善关爱保护政策措施,加强关爱服务力量调配和资源整合,以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保护工作实效。
只有底数清,才能“对症下药”,效果明。为此,江津区高度重视农村“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工作,区民政局、区教委、区公安局联合成立了“摸排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摸底排查工作方案,4个街道、25个镇紧扣“摸清底数、健全信息、精准掌控”主题,对照摸排口径,采取入户调查、挨家走访、定人定责、分片包干、逐一登记、联合核查等方式,发动全区274个村居对所辖区域进行了挨家挨户的走访和深入细致的摸排,并为他们建立档案,做到“一户一档”。
另外,工作人员还依据档案上记录的相关信息,确定每位农村留守老人的帮扶对象,并优先考虑生活失能、半失能农村留守老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农村留守老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制订出个性化帮扶方案,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 帮扶队伍汇聚“爱心暖流”
“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诗人笔下的割稻、打谷、掰包谷等农活总也显得诗情画意。在农忙时间,家家户户收获忙的画面,依然深刻在无数人的心中,然而如今盛景不在,已成为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又爱又恨的时间。油溪镇六合村袁坤华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现年65岁的留守老人袁坤华,在今年初被检查出患上食道癌晚期,丧失了劳动力。秋收时节,眼看全村的稻谷都要收割完毕了,自家地里的稻谷却无力收割,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该村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了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前来帮助他家收割水稻。
8月19日当天,来自该村的13名党员志愿者组成突击队前来为他家抢收水稻。党员志愿者们自带镰刀、打谷机、扁担、箩筐等工具,顶着炎炎烈日下田抢收。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近一亩的水稻被大伙收割完毕,堆放到了袁坤华家的院坝里。
近年来,江津区积极整合志愿者资源,广泛动员和鼓励更多的人士加入,团区委、妇联、民政、卫生、教育等相关涉老部门加强协作,镇(街道)、村(社区)联动,积极拓展助老服务领域,建立了集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文教、权益保障于一体的帮扶网络。区老年学学会、老年体育协会、老年大学、基层老年协会、社工组织、志愿组织等涉老组织相继成立并发展到近300个,志愿者人数1万余人,服务内容涉及老年人自助互助服务、心理咨询、文艺辅导、健康服务、社区餐饮等各个方面。仅今年以来,全区累计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
在此基础上,江津还积极探索“志愿者帮扶”与“银龄互助”相结合的农村留守老人帮扶新途径,从老人的迫切需求入手,以志愿者的爱心行动、真情奉献温暖老人。 助老平台搭建“快乐家园”
近日,71岁的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村民周华志,又到该村养老服务站“消遣”来了。
上午看书报,午饭后又过来和老朋友一起玩棋牌和健身,这已经成为周华志的生活习惯。这个养老服务站,是江津近年来新建改扩建的103个敬老院、养老服务站等设施之一,让城乡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大桥村养老服务站面积约300平方米,配有老人休息床、应急呼叫器、电视、老年人健身康复器材,还有棋牌书画等文化娱乐工具和1000余册书报杂志等,日间休息、文化娱乐、健身康复和配餐用餐等功能一应俱全。
在后续管理工作上,该村将辖区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住址、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及其子女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建档立卡,并组织村专职干部、农村老年协会等积极参与服务站管理服务,让养老服务站真正成为老人们的“幸福驿站”。
优质服务让这家服务中心声名远播,很多60到70岁间的留守老人慕名而来。周华志每次过去都要打下小牌,还要到2楼健身中心坐按摩椅,中午都不回家了,就在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吃饭。这样一来二去,不但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心情转好,身体自然渐渐变好了。
如何更好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江津区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全区建有51个养老服务机构,103个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床位8100张,基本实现全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和重点村全覆盖,保障全区留守老人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不仅如此,70周岁及以上老人免费旅游参观辖区景点,85周岁以上老人实施高龄补贴,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给予养老服务补贴。同时,文化设施配送、电影放映、公共文化服务等“五送”工程持续进行,全方位照顾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特约记者 唐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