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之美 承载千年文化记忆
摩崖造像
报国寺文峰塔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保存着大量优秀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开州多山,摩崖石刻十分丰富,尤以报国寺摩崖石刻、观音岩摩崖石刻、白岩山摩崖石刻最为有名。这种与山岩并存的历史遗迹,是开州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奇葩,凝结着开州先贤的无穷智慧与光风霁月,留给后人可以触摸的人文脉络,为开州在自然景观之外更添了意蕴深远的人文色彩。
报国寺摩崖石刻端庄典雅
报国寺位于开州东5公里之外的石柱关山上。据咸丰《开县志·山川》载:“上(指石柱关)有报国寺,明嘉靖间建,有断碑。”史料记录,屈指可数,在这远离喧嚣的绝壁之上,会隐藏着怎样的深山秘密呢?
李小平,是一位民间文化爱好者,因为喜欢收藏古玩,常年游走在乡村。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沿崎岖的山路,攀越一段登山步梯,到达报国寺。
穿过杂草丛生的小径,竟在一块悬崖绝壁之上,发现了一座观世音圣像,宛若悬于空中,端庄典雅,慈眉善目,两侧有善财童子和净瓶龙女相伴。
石柱关山体多为坚硬青石。在不同的岩石上,有数个雕刻精美的佛像,这些造像一米到几十公分不等,或站立或端坐。最高一尊佛像距离地面十丈有余,需仰视才能看见。佛像都是在岩石上雕刻而成,面部圆润、表情慈祥,雕刻线条简洁洗练,显然不是出自一般工匠之手。
“这个摩崖石刻,当地的村民叫佛爷,有的叫癞子菩萨,因为她头上斑点很多,看她的风化程度,结合一些资料查阅,大约有两百年的历史了。”李小平告诉记者。
据《大般若经》记载:“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故而佛陀头上凸出的“癞子”,本是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
就在报国寺摩崖造像的山崖下,竟镌有一处碑记:上为“永垂不朽”四字,内容为“报国寺重修井,住持僧教文,徒如明、如泰、如静、如寿,孙常零口,曾孙满盛。”
跟随李小平顺着一个小道前行,走到转弯处,突然映入眼帘的是报国寺的一个水井,众人迷惑不解的是,在这人迹罕至的山里,为何会修建这样一口古井呢?
“这个水井修得特别大,因为报国寺有几百年的历史,过去来这里烧香拜佛的人较多,需要的水也多。”李小平说。
一脉山泉,一眼古井,正是这股清流哺育了这座深山古刹。
“初一、十五我们上来就喝这个水。”
“这口水井五十几年了,从来没干涸过。”对这口古井,当地村民怀有太深的感情。
据史料记载,报国寺曾香火兴旺。而四周石崖之上雕刻而成的菩萨像,也许表达了人们永保平安的意愿。
在报国寺的山头,一座古朴的石塔,跃入眼帘。塔身矗立在一块巨大山石之上,三面悬空,仅有一方与部分狭窄山体相连,塔体为青石精雕细琢,由底座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身赫然有“文峰塔”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无法得知眼前这座文峰塔,和相距不远的宝塔窝文峰塔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的变迁中,许多庙宇被拆,佛像被砸,僧人迁走他乡,殿堂也被拆除殆尽,甚至连遗迹也已复耕。然而为何在报国寺,这样的古塔能得以完好的保存呢?
据李小平分析:“因为这个地方道路不通,很少有人到这个地方来。”
观音岩摩崖造像庄严肃穆
如果说报国寺的摩崖石刻呈现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特征,那么远隔数十里之外的观音岩摩崖造像则是另一番景象。
观音岩摩崖造像位于赵家街道宁定村。近日,记者跟随着当地村民李国鹏的脚步,又开始了另一处摩崖石刻的探访。
步入山中,绿树掩映,寺庙石门,跃入眼帘。门框青石而砌,字迹斑驳枯寂,横梁之上,“遐通同瞻”四个大字依稀可见,虽历经磨砺,却仍显古朴。走进寺内,一排排石像就岩凿成,依岩跌坐,庄严肃穆。
据史料记载,印度佛教至西汉传入中国以来,和本土的儒教、道教相互渗透融合。尊尊石像聚首,犹如一场教派盛会,呈现出一幅“共此灯烛光”的热闹景象。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古庙几近摧残,留得断壁残垣。幸得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出力出资,重建殿堂,终使古庙几百年的香火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白岩山摩崖造像精致细腻
白岩山摩崖造像位于铁桥镇黄龙村白岩山之巅,建于清代中晚期,与前两处摩崖造像不同的是,这里的造像无论是比例,还是雕工,都体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
奇峰耸立,宛若清秀屏风;山路崎岖,犹如通天之径。树木清翠,簌簌叶声时近时远;翠竹斑驳,缕缕阳光忽明忽暗。行至山顶,一座古庙坐落其间,坐北朝南,外筑围墙,成四合形状。大门上挂青石横梁,步入大门,前厅正面塑弥勒佛坐像,盘腿袒腹,笑容可掬,或坐、或蹲、或立,各具形态。
“都是雕刻在悬崖上的,一共有七个摩崖造像。”当地村民黄伦轩介绍。
据《开县志》记载,这是开州仅存几处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处,刻于悬崖石壁上的佛像比真人稍大,其造型细腻,早在1989年就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区。
远眺白岩山,晴空万里,一抹白崖,山之旖旎,石之神灵。古朴的寺庙,便坐落其下,虽然古墙斑驳,却不掩佛气灵秀。而在白岩山顶有一座石寨,东西两道寨门依山而建,立于绝壁之上,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及村民为保护存留的摩崖造像,给古寺搭建了雨棚护墙,并对佛像进行了鎏金作色以防止风化。
其实,白岩山造像作为开州摩崖石刻的历史缩影,是开州现存的为数不多还保存得较为完好摩崖遗迹。
“千里寻幽胜,青山觉路开;通天还有径,直上碧云台。”那些历经沧桑的摩崖文字,虽已日渐模糊但依旧透露遒劲。
- 上一篇:文旅融合新名片 开州举子园28日盛大开园
- 下一篇:开州区委书记何毅调研生态涵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