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48年 赊账也要为村民看病
记者 周云
6月8日,记者在212国道古楼镇摇金村路段一个名叫青龙庙的路边居民点看到,这里有一家毫不起眼的乡村诊所。几个年老的村民前往这家诊所看病。摇金村村主任李杰告诉记者,这家诊所是该村乡村医生唐志荣开的,他扎根乡村从医四十八年,就是赊账也要为村民看病,村民称他为“老百姓自己的医生”。
记者在唐志荣诊所看到,尽管比较简单,但环境比较整洁,中西药柜、接诊桌、听诊器、血压仪摆放有序。身穿白大褂的唐志荣,正聚精会神为村民把脉、问诊。前来就诊的村民龙正福说,他今年67岁了,只要身体有点不舒服,就来找唐医生摸一下脉、测一下血压、拿一点药,唐医生把脉把得准,开的药也很管用,每次只需花10来块钱就能把病治好。
据唐志荣介绍,古楼镇摇金村距离古楼场镇大约4公里,距离合川城区大约24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现年67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摇金村人,1969年被推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先后在原合川县三庙区卫生院、原古楼乡卫生院、原合川县人民医院参加短期培训,学习中西医临床技术。培训结束后,便一直扎根乡村,在乡村行医四十八年。
“从1969年从医到现在,我平均每天要为十来个人看病。”唐志荣告诉记者,从医四十八年来,他累计为村民看病将近18万人次。有的是村民自己到诊所来,有的则是他背着药箱上门出诊。上门出诊大多是年老或病情较重的病人,每次出诊近则三四公里,远则十多公里,而且很多时间是晚上,对于他这个乡村医生来说,每年大概要走上万里路。
当记者问及唐志荣,农村院坝养的狗多,他上门出诊、特别是晚上出诊有没有被狗咬过?唐志荣非常自信说,他是去救人的,狗也通人性,不会咬医生,他也没有被狗咬过。村民董玉兰说,唐医生人品好、医德好,经常上门为村民看病,不光是村民熟悉他,村民家的狗也熟悉他,只要他走进院子,狗儿就要向他摇尾巴。
尽管未被狗咬过,唐志荣还是摔了不少跟斗。由于以前没有乡村公路,再加上晚上出诊时间多,乡村田坎路弯弯拐拐、高低不平,一不留神就会踩虚脚或踢到路上的东西,摔跟斗是常事。唐志荣说,像他这种乡村医生,是实实在在摔打出来的。
对于村民说他赊账也要为人看病,唐志荣则说,乡村诊所不比得正规的大医院,大医院先挂号、交钱,然后医生才看病,大医院有大医院的规定,而乡村诊所的条件没法与大医院比,平时来看病的都是些熟人,别人一说生病,他就得先看病救人要紧,看完病拿完药后,经常会遇到病人包里没钱,有的是暂时经济紧张,临时赊一下账,有了钱就来还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贫困户、五保户,本来就没有钱,病看了,药吃了,账一直赊着,他也懒得去问。
当记者问及唐志荣,从1969年行医到现在,四十八年来赊了多少账未收回来时,他却满不在乎说,到他这里看病拿药用不了多少钱,一般每次只有十几块钱,有时只有几块钱,尽管赊账的人不少,但总金额并不大,没收回来的钱大约在6000块钱左右。
说着,唐志荣从接诊桌的抽屉里,摸出十来张小纸条,每张小纸条上记着一笔账,而且有病人的签名,有的十几元,有的几元钱。唐志荣说,这些赊账都是今年的,大约有200多块钱,愿来还就还,不来还他也不去催,要是这些人再来看病拿药,他照样愿意赊账。村医唐志荣(右)为村民看病
- 上一篇:我区开展网络安全法系列宣传活动
- 下一篇:带着瘫痪的父亲去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