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照亮高墙的“温暖阳光”
记者 袁询 文/图
高墙、电网,武警荷枪实弹站岗。说起看守所——高墙之内的那个地方,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一个戒备森严、冰冷绝望的暗淡世界。因为世人对它知之甚少,又为这里增添了一份神秘。
4月17日,记者走进区看守所,第一次接触到在押人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押于此的人,有危害社会的凶顽分子、有是非不分的“迷途羔羊”、也有不慎“失足”的年轻人……站在法律角度,他们应该为自己曾犯下的罪行担责;而从人性角度来看,他们也有改过自新、回归社会的权利。两年前,区看守所被评为一级看守所,记者当天在这里一路采访下来发现,原来高墙之内亦有温情。
强化管理 建设一支特别的队伍
走进看守所,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处整洁宽敞、草木葱茏的场所。正值午饭时间,工作人员推着餐车为监舍挨个打饭,在押人员在安静排队,现场秩序井然。有民警在一旁与个别在押人员轻声交谈,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谈话很轻松。
据悉,区看守所2013年8月由太平门搬
迁于南津街街道苟家村铜合路旁,目前有办公用房5037平方米,讯问室13间、律师会见室3间、管教谈话室7间,民警办公室25间,沙盘心理咨询室、“法制课堂”等功能房9间。设置监室3栋38间,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每间监室使用面积120平方米,在押人员人均使用监室面积达7.5平方米,设计关押容量600人,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行了床位制、燃气锅炉烧水,开水、热水管道直接接入监室。
在看守所里,女性在押人员集中羁押有利于切实维护和保障女性在押人员合法权益。去年7月,区看守所扩建了女子监区,完善了女子监区的设置和建设,对合川、铜梁、潼南等地政法办案部门抓获的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集中羁押,并由女性工作人员对女性在押人员人性化地进行监控、巡查和管理。
作为公安机关的“后院”,看守所的工作繁琐而复杂。多年来,区看守所要求民警始终坚持“规范化执法、人性化管理”,走出了一条融“教育、管理、改造”于一体的人性化监管工作的新路子,已感化不少在押人员,让他们走向新生。近5年,区看守所共提供线索965条,破获刑事案件1620件,打击处理181人,抓获上网逃犯33人,在这背后,每个数据都体现了监所管理的“闪光点”。
经过全体监管民警的艰苦奋斗、辛勤付出,区看守所的监管工作日益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实战化的发展轨道,连续15年实现了监所监管安全无事故、诉讼安全无事故、队伍安全无事故的“三无”目标,连续15年被评定为三级以上等级达标所,其中,3年被评定为三级看守所,11年被评定为二级看守所,2015年被评定为一级看守所,有力保障了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全区社会治安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区看守所所长陈开发表示:“作为犯罪嫌疑人判刑前的‘中转站’,我们希望用真情架起与在押人员沟通交流的桥梁,用真心化解在押人员对政府、对法律的对抗情绪。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希望将人性化管理渗透到各个环节。”
教育感化 浪子回头金不换
在押人员的身份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在看守所民警眼里,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每个民警在坚持严格执法、文明管理的同时,尽己所能,给每个在押人员提供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帮助,让他们即使身在高墙内,也能感受到“温暖的阳光”。
为了切实保障服刑人员的身体健康,监所医生按时为在押人员检查身体,对患病者及时实施救治,对严重的病号实行专人观察、专人护理、专人治疗,确保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所有这些,都使服刑人员倍感亲切,从而安心改造。
医务民警张学俊在看守所工作了18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在押人员。平时,他协助医生监督在押人员服药、体检;有人突发疾病时,他会照例将其紧急送医救治,轮班日夜守候。记者问他是否觉得工作很枯燥,他淡然一笑说:“习惯啦!在押人员和我们一样,生命都很宝贵,只有他们身体健康,才能保证诉讼安全。”#p#分页标题#e#
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长期的耐心开解、引导才能有效缓解。为此,看守所的每位民警都会有针对性地对在押人员开展心理辅导。今年52岁的杨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在与在押人员接触的过程中,他无时无刻无不体会到“责任”的份量。“对待他们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依法、耐心、真诚地去感化和打动他们,才能达到效果。”3年前因非法传销关进看守所的徐某对杨松的帮教深有感触:“我以前不懂法,对传销的危害也根本不了解,现在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马上我就要出去了,重回社会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用真情感化在押人员的心灵,把人性化管理的阳光洒满高墙,民警努力去唤醒在押人员那一颗颗冰冷的心,使其在感动、感恩与感激中看到了重获新生的希望,重新扬起人生希望的风帆。一路采访下来,记者时时被震撼,时时被感动。相信在这里,那些沉睡的良知会被唤醒,曾经迷失的灵魂也终将回归。
- 上一篇:农民种果桑 一年增收上万元
- 下一篇:“我喜欢为群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