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推行“数字城管” 群众参与监督
“上周,大渡口区‘数字城管’发现城市管理问题2599件,已处理问题2320件,处置率95.16%……”在大渡口区官方网站,这样的信息每周定期发布,用于通报城市管理情况,公开透明、一目了然。而这些,正得益于“数字城管”的深入推行。
现场发现、快速派遣、监督处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形成完整闭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第一时间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的集约化。有了‘数字城管’,大渡口犹如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每月发现城市相关问题超8000件,九成以上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A、每日片区“暴走”,第一时间发现城市问题
今年46岁的徐诗红,担任大渡口区“数字城管”监督员已有6年时间,对所管辖的鑫康路、剑桥大道等4.5公里长的片区,可谓了如指掌。哪里的市政设施出现损害,哪里有人占道经营,哪里的清洁卫生不到位……任何的细小问题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我们的工作,就是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合力解决,细致和耐心必不可少。”她介绍,每位监督员的手机上都装有一个“城管通”软件,发现问题即刻上传,受理中心接收后便会协调对口部门,安排解决。“例如,每一个市政设施上都有编码,发现损坏等问题,直接上报编码,中心就会通知相关部门处理。如遇到需解决的事情,则要把前因后果及发生的区域位置、路牌或门牌号码、甚至相关店面的名字描述清楚,方便别人找得到,不走冤枉路。”此外,每发现一处问题,还要同时上传近景、远景照片各1张。
上报后,徐诗红还要及时跟进,协助相关部门处理,直到问题解决,并将整改后的照片上传系统。每天,她总习惯随身携带着笔记本,一一记录发现的问题,以便后续跟踪。
像徐大姐这样的监督员,在大渡口还有20余人。根据规定,他们每日都要对自己的管辖范围进行全域地毯式搜索,上午、下午各走上2—3遍,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基本都是在行走中度过,其辛苦不言而喻。然而,正是有了他们,区内数字管理才得以顺利实施。
B、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严格考核每项工作
与此同时,数字城管的良好运行,还离不开大渡口区市政园林管理局的科学统筹与有效措施。
据介绍,大渡口按照人口密度将全区分成不同区域,每位监督员都有自己的固定区域。今年上半年,开始在部分多次联络的街镇推行网格化管理,现已在春晖路街道、九宫庙街道进行试点。为强化监督队伍管理,定期组织开展评讲例会学习,通过日常案卷质量评讲、市容环境月度季度检查情况等,加强采集和受理的专业能力培训。
为进一步督促问题的处置落实,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建立起数字城管终端受理人员QQ群,方便日常信息交流。每周工作预警、月通报、季度汇总、季度街镇终端部门联席会等形成常态化,定期通报考评结果。通过意见反馈、讨论交流等,加强与终端部门的沟通机制,案件处置率大幅提升。
依据工作内容,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制度相继出台。通过每日GPS定位巡察考勤、每日案卷上报时间考勤、每周一次案卷漏报抽查、每月市容环境卫生问题系统倒查等方式,督促队员工作。按要求,监督员在季度暗查中的漏报率不能超过15%,受理中心的按时派遣率达95%、首次派遣准确率90%。
“目前,我们每月发现的城市问题超过8000件,任何细枝末节的小事,都逃不过数字管理系统的眼睛。”相关负责人表示。
C、居民主动加入管理队伍,案件处置率超90%
监督员们的辛勤工作、数字管理的显著成效,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称赞。更有不少群众主动加入城市的管理队伍,协助解决身边的城市问题。家住锦霞社区的罗燕便是大渡口区城市文明义务劝导队的成员之一。
平时只要有空,罗燕就喜欢到社区周边转转看看,发现游摊占道经营,她上前苦口婆心劝说;看到哪里脏了乱了,她不仅及时上报,还自己动手清理;只要是监督队安排的协助工作,她从不缺席……“我家属于老重钢片区,过去缺乏管理,脏乱差。比如那些打游击的摊位占道经营,搞得大家连走路都下不了脚。多亏了数字管理,才有现在的规范。”她说,平日在劝导中也会碰到棘手难题、难沟通的人,但只要耐下心来真诚交流,把道理说清楚,一定会有效果。
义务劝导队的加入,也让“徐大姐们”倍感亲切。“正因为对我们工作的肯定,群众才会加入其中。现在,辖域内很多人都和我成了朋友,包括不少曾经不遵守规章、后来改正的群众。现在,他们都成了大渡口的义务监督员!”她坦言,尽管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情况,甚至有人看到自己拿起相机,由此产生误解甚至出言不逊,但看到城市环境一天天变好,得到群众的点赞,这份工作就是开心的。
据统计,2016上半年,大渡口区“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有效上报案件共48297件,处置率高达90.17%。
文/张琴 图片由大渡口区市政园林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