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教委多举措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共享美
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在兰韵文化的浸润下,“兰根”“兰枝”“兰花”课程渗透“创文创卫”。
暑假的每个早晨,10岁的李俊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看窗台上的“小紫”。“小紫”是李俊霖养了4年的兰花,在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里,这样由孩子们自己种植的兰花有1000多盆,遍布了学校的各个角落。
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孩子们是重要的一环,为了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爱护环境,共享自然的习惯,沙坪坝区各中小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画画、校报、手抄报等固定、活动媒介,让校园的每一片草地、每一处墙壁都闪耀着育人的元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获得成长。
打造优美育人环境
每年12月,在树人景瑞小学里,兰花的香气总是萦绕着每一位老师、家长和学生,在这里,一年一届的兰花节正如期举行,千余盆由孩子们亲手培植的兰花,开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远远望去,整个学校变成了一片兰花组成的花海。
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说,学校的每个孩子在一年级入学时,都会有一盆属于自己的兰花,小小的兰花从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开始,就会陪伴他们度过小学生活和未来的学习、工作。“老师们并不会太多地帮助孩子们对兰花进行护理,所有的护理照料工作都由他们自己完成。”
11岁的袁浚涛也有一盆属于自己的兰花,这盆兰花已经跟了他五年时间了,暑假本可以将兰花寄养在学校里,可是小浚涛坚持把兰花带回了家,“我每天都想看着它,给它浇浇水、除除草。我怕它在学校里孤单,带回家就有我陪着它了。”
除了各式各样的兰花之外,在树人景瑞小学里,还有23间创意小屋,这些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小屋,都是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搭建的。
指着操场边的茅草屋,李华说,这间小屋就是孩子和家长们用枯树枝和枯萎的茅草建成的,而在用废旧塑料瓶搭建起的花房里,兰花们竞相开放。为了让自己的小屋更有趣味,孩子们将家里废弃的玩具也带到了小屋之中。课余时间里,23间小屋成了学生们最爱去的地方。
打造优美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升育人品质,需要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沙坪坝区将符合学校育人目标、深受学生喜欢的创卫创文公益广告、宣传标语和宣传口号推介给广大师生,让创卫创文的符号说话,让校园的每一片草地、每一处墙壁都闪耀着育人的元素。在促进学生创卫创文工作知晓率参与率提升的同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获得成长。
调动学生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老师,你看看我这个是不是‘宝贝’啊?”每到课间,你总会听到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里传出这样的问话。其实孩子们手中拿着的并不是什么“宝贝”,而是废弃的餐巾纸、饮料瓶。
这是森林实验小学开展的“森林寻宝”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活动呢?学校一年级七班的班主任杨庆对此深有感触,就拿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小,你给他们硬灌各种爱护环境的理论知识是没用的,所以我们就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爱护身边环境的习惯。”
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里偶尔可见的各种垃圾彻底不见了,它们都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宝贝”,课余时间孩子们看见校园里的垃圾,都会立即随手捡起。
家住沙坪坝区联芳街道的袁思琪是森林实验小学四年级三班的学生,说起自己校园的变化,袁思琪很骄傲,“学校里再也看不见一点垃圾了,环境干净了,心情都会跟着好很多。”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正点滴影响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暑假里,小思琪就主动参加到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中,和大家一起打扫社区的环境卫生。
“我觉得我家附近更干净漂亮了,比如我家外面的那条小路,原来总是坑坑洼洼,一下雨经过的车辆总会溅起一堆泥,可现在这条路完全变了样,路边随处乱停的车不见了,路也变得平整干净了好多。”
沙坪坝区教委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验式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创卫征文比赛、中小学生创卫标语软笔书法比赛、中小学“艺术涵养靓沙区,两城同创促发展”师生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作品展、中小学“小手拉大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广泛发动学生关心参与创文创卫,形成了人人了解、关心、参与创卫创文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培育了学生责任、感恩、文明、环保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素养。
记者 李晟 实习生 江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