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小小年纪撑起一个家
人民网重庆7月14日电 在北碚区天府镇工农村,13岁女孩潘爽有个特殊的“三代家庭”——80岁高龄且多病的爷爷,已经60高龄的父亲,以及13岁的她。在这个家里,潘爽是一件时刻给人以温暖的“小棉袄”,是一个从小善良懂事、孝顺长辈的好孩子。但谁能想到,13年前是养父潘光捷将她捡回这个家。
邻居眼中的小大人
“才7、8岁的时候她就开始自己学煮饭,个头还没得灶台高,炒菜还要搭个小板凳。”邻居喻忠惠回忆说。喻忠惠是潘光捷家几十年的老邻居,几乎看着潘爽一点点长大,她告诉记者:“潘爽从小就懂事,爷爷腿脚不好,潘光捷又要下地干活,家务事几乎都是潘爽一个人在操持。”
由于住的地方偏远,家里没有通天然气,做饭只能烧柴。每天放学后,潘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扶爷爷到周围的林子里捡拾柴禾,然后自己劈柴、生火做饭。记者在她家里看到,捡回的柴禾拇指粗细,就是大人拿柴刀也要两三刀才能砍断,往往做一顿饭需要准备一两个小时。
由于家里生活艰苦,每到周末潘光捷都会到后峰岩的菜市卖菜,补贴家用。每次潘爽帮养父洗菜、装筐,自己还会拿个小背篓,背着“满满”的蔬菜一起到街上卖菜。
随着岁月流逝,潘光捷也日渐老迈,原本半小时就能走完的山路他现在走走停停需要走上一两小时;而潘爽稚嫩的肩膀上却扛起了更多的重担,原本只能装上一两棵小白菜的小背篓早就换成了装上20多斤蔬菜的大背篼。
家人心里的小棉袄
13岁,还是孩子们泡在蜜罐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龄,但对于潘爽而言连买件新衣服都是奢望。
潘光捷家没有固定收入,祖孙三人只能靠每月400多元的低保生活。每次在学校看到同学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潘爽也很羡慕,但她却舍不得问家里要。“潘爽衣柜里都是亲戚送的旧衣服,唯一一件新衣服是去年教委慰问时送的。”潘光捷告诉记者,“潘爽从小就懂事,在家从来没有开口要求买新衣服,甚至也很少吃肉,在学校食堂也都是买最便宜的菜。”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潘爽从小就知道家庭困难,养父的艰辛。因此上中学后她就利用寒暑假悄悄到外面打工,挣到的钱她也舍不得花,而是悄悄攒下来。
2014年底,潘光捷走山路时不慎扭伤,原本没当回事,照常下地干活。谁知第二天,扭伤的脚踝肿的像个馒头,轻轻一碰就疼得要命。但是家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看病,潘光捷心想,干脆咬咬牙,忍过去算了。潘爽见状赶紧却养父去卫生院治疗,自己还拿出暑假在琴行发传单挣来的600多元支付医疗费。“虽然治疗得晚了留下了后遗症,但是现在下地没得问题了。”潘光捷说。
老师口中的好学生
虽然家境困难,潘爽却十分好学。记者在她的房间里看到,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空空荡荡,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唯一的床还是前几年关工委送来的。但在床头却摆放着几大本世界名著,有《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冰心散文集》等。
每当忙完家务,潘爽都会在自己的房间里静静地学习,或者默默地阅读几本世界名著。对于她而言,读书最大的乐趣,也是忙碌一天后最好的休息。
虽然喜欢读书,潘爽却并不是一个书呆子。她是班上的体育委员,常常协助老师策划班级活动。班主任刘彦说:“去年学校组织爱心义卖,她忙前忙后帮忙策划,组织同学。活动中她在现场一边协助维持秩序,一边热心地帮助同学叫卖。”不仅如此,作为班上的尖子生,潘爽还主动给班级学困生补习,帮助他们努力进步。
老师口中的好学生、邻居眼中的小大人、家人心里的小棉袄,但对于潘爽来说,她只是潘光捷家的女儿。当别人问起长大后想做什么时,她说:“我只想买一栋大房子,将来接爸爸和爷爷跟我一起住。”(王嫚 齐宏)
(责编:王嫚、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