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推进畜牧产业供给侧改革
华龙网10月11日14时44分讯(通讯员 陈亚强)“畜牧产业门槛低,易进入,容易上规模,但由于风险不可控也更容易做垮”。黔江正名生猪养殖场场长李啸林说。
近年来,在资本回归农村的前提下,很多人投资畜牧产业,但由于市场波动大、成本持续增高等因素,很多畜牧产业未赢利先拖垮。“很多是由于对市场把握不精准,盲目的跟从,导致供大于求而使价格下跌,造成整个产业亏损的局面”黔江区养殖协会负责人说。为了推进畜牧产业发展,黔江区优布局、调结构,对供给侧进行大力改革。
首先,黔江区优化畜牧产业布局。制定畜禽养殖规划,确保限养区内现有养殖场个数和规模只减不增,依法按期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截止目前,累计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69家,优化了区内生态环境,提高了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
同时调整畜牧业结构。一是调整畜禽品种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家禽产业,适度发展草食牲畜,因地制宜发展蜜蜂、黑猪、豪猪等特色产业;二是调整养殖结构。认真落实好国家及市有关规模养殖政策,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型养殖场数量、养殖畜禽数量及其所占比例。 预计2016年出栏生猪96万头,牛4.1万头,羊2.5万只,家禽414万羽,黔江黑猪、豪猪等特色产业产值已达2亿元,畜禽规模化比例较上年增长13%,已达65%。
黔江区还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监管;二是大力推进种养结合,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三是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认真落实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三同时”制度。目前全区兽药、饲料投入品监管率达100%,连续多年未发生投入品安全事故,所有规模养殖场均已实行粪污干稀分离和还田模式,乡镇级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已基本完善,预计2017年建成区级无害化处理中心,日处理量可达10吨,不仅可以集中处理区内病死畜禽,还可辐射周边,推动渝东南整个片区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
最后,黔江区强化产业发展改革支撑系统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和黄牛改良;二是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三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业保险、目标价格保险,提升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目前猪人工授精和黄牛改良面均达100%,畜禽养殖保险覆盖面达100%,已开发能繁母猪、牛、生猪、家禽、生猪养殖收益保险等5个政策性畜牧业保险险种,上半年因洪涝受灾已实现赔付3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