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黄家镇红色记忆之街优雅转身成红色旅游小
人民网重庆10月11日电(胡虹)10月11日上午,“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了重庆彭水县,采访团前往黄学珍故居、红军街、阿依河勃希采摘体验园、红军渡、善感乡、善感乡猕猴桃种植基地等地,寻访红军故事,感受当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原标题:彭水黄家镇红色记忆之街优雅转身成红色旅游小镇
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胡虹/摄
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胡虹/摄
人民网重庆10月11日电(胡虹)10月11日上午,“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了重庆彭水县,采访团前往黄学珍故居、红军街、阿依河勃希采摘体验园、红军渡、善感乡、善感乡猕猴桃种植基地等地,寻访红军故事,感受当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曾经,红三军曾在彭水开展活动。1934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决定向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发展,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之后转入黔东,开辟黔东根据地。
当年5月7日,贺龙率领红三军3000余人,从黔江水车坪出发,经桐木溪、青蒲垭到桑柘坪,当夜,红军冒雨奔袭彭水县城,在猪头菁、大堰塘、三肩坡与敌遭遇,迅速突破防线。8日上午9时左右,攻进彭水县城,歼敌一个营,俘敌400余人,缴枪300余支。
这是红军当年留下的记忆,这些记忆现在一直被黄家镇人民保存着。
附近的老人,常常来这里缅怀革命烈士。胡虹/摄
黄学珍的大儿子黄堂远给记者讲述红军的故事。胡虹/摄
黄学珍三合院曾是红三军第七师驻地旧址。跨过半膝高的门槛,抚摸老旧的木柱,看着红军当年用过的两口大石水缸,听黄学珍的大儿子黄堂远讲红军当年的故事。
“贺龙来时,我们都躲起来了。”当时,当地的老百姓还不了解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加之当地反动政府的宣传,老百姓都躲藏了起来。饥肠辘辘的红三军第七师机炮连一排的战士们推门进了黄学珍老乡家里生起火,做了一顿饭,烧了他家几根柴禾,用了几根大葱,吃了半坛咸菜。
临走时,官兵们留下6升黄豆作为对他们并不知道姓名的这家老乡的补偿,并写下了一张字条贴在了门板上。黄学珍回来后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门板上贴着一张留言条,黄学珍感概万分,捧起黄豆情不自禁地感叹:“红军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呀!他们与又杀又抢的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于是,他决心将字条保存下来,作永久的纪念。黄学珍的三合院现在也成了县级优秀传统风貌建筑,供游客参观缅怀。
红军街。胡虹/摄
红军司令部旧址。胡虹/摄
黄家镇另一个红色传承地,红军街作为一条红色记忆之街,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貌。但由于历史原因,作为附近乡镇农民赶集的集散之地,街道基础设施较差。随着集镇人口持续增加,给周边带来诸多安全隐患,杂乱、拥挤成了红军街的代名词。
为改变红军街环境,保护历史建筑原貌,留住记忆和乡愁,黄家镇积极争取县级各部门支持,整合民族发展资金、为民办实事资金等500余万元,按照“古朴、庄重、环保、整洁、规范”的标准,对周边民居的房屋建筑、卫生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文化传承等项目实施改造、整治修缮、保护开发。
现今热闹的红军街。胡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