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中国人的传统生活[1]
版画师刘月在创作版画 摄影:程旻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唐远贵 刘洋 程旻 阿尼尔):版画,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作为城市文化名片,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远近闻名。什么是农民版画?它是指专门由农民制作的版画?还是指表现农民生活的版画?近日,我们的记者走访了以“农民版画之乡”而著称的重庆市綦江区。
綦江区农民版画院的青年版画师刘月介绍说,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拓印而成的纯手工图画作品:“綦江农民版画最初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兴盛起来的。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木板年画和壁画。但是綦江农民版画,和传统的版画从技法和表现的内容上有所不同。为什么叫‘农民版画’?(因为)在这个时候(上世纪80年代)这一批作者都是本土的民间艺人,是农民作者。(他们)没有接受任何学院派的训练,也没有受到比例、色调、造型等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特别古朴、自由、大胆、夸张、浪漫。(有着)古朴稚拙的风格,从那时候就命名为‘綦江农民版画’。”
青年版画师刘月介绍说,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当地民族和民间的美术技法,如民间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等表现手法。其内容多取材于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版画和其他美术绘画作品有何不同?版画师刘月介绍说:“版画和其他绘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版、有画,是由板子和画组成的整体。版画制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到刀刻(技术),不同的材质用不同的方法(来制版)。做版画有刻板和印制的过程。它和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术、版画纸张的发展、印刷技术、照相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走进綦江农民版画院二层版画展厅,《选种》、《乘凉》、《车水忙》、《春歌》、《戏水》等一幅幅充满浓郁民间文化和生活气息的版画映入眼帘。有表现当地民间婚丧嫁娶内容的各类版画,有展现少数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的版画,有学生在校读书和在家玩耍的版画,也有各种造型的动物版画,不一而同。
农民版画家李成芝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埋头作画。她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与綦江农民版画共同成长起来的“元老级”农民版画家。30多年来,她创作的多幅农民版画被国内外大型美术馆争相收藏。李成芝坦言,最初学习农民版画的时候,自己没有丝毫的绘画基础。她说:“我是84年开始(做版画),那时都18、9岁了。从小,我在农村长大。我的婆婆,妈妈的(纳的)鞋垫、挑花、刺绣的色彩非常鲜艳,我非常喜欢。也是受她们的熏陶,对绘画很喜欢。(县里)文化馆的老师来(乡下)办培训班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当时参加培训班的时候,自己啥都不晓得。(虽然)在家里的时候喜欢画,(经常)在本子上、门上、石头上到处都画。突然之间,参加培训班,却不晓得怎么画了。后来,老师说:你觉得怎样画好看,就像民间(纳的)鞋垫一样,怎样配搭色彩好看,你就怎样去画。我就没有受学院派框子的约束,就会回忆自己的生活,童年的趣闻等,把它表达在画面上,老师就觉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