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为了“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19岁的代莉洪是聋哑人,在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就读期间曾学习车工技术,现在重庆鱼嘴一家汽车加工厂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他省吃俭用,扶持弟弟完成学业,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一个家。
在南川,无数像代莉洪一样的残疾人通过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南川已形成全社会关爱特殊教育群体的良好氛围。残疾学生、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孩子等特殊群体在区委、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享受到优质教育,积极面对生活、融入社会,变得不再“特殊”。
一切为了特殊需要的孩子
实现教育均衡,除了兼顾城乡教育发展,南川还把触角延伸到特殊教育领域。
漂亮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南川区特教中心安静舒适的环境成为残障孩子学习生活的“天堂”。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是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此,南川区制定了《南川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市、区两级政府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了区特教学校的整体迁建。“近3年,我们投入资金22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中心及资源教室建设、设施设备的购置和医教结合的实验。”南川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现在,学校完成了运动康复室、律动室等12个功能室建设,所有班级配备“班班通”,保障残障学生的康复训练。
在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川区财政并不富裕,却将残疾儿童在校生生均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提高,从2013年的4464元,提高到2016年的6000元。近3年,累计投入残疾学生资助体系90余万元,惠及400余人次,保障残障学生完成学业。
让残障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21岁的张松在重庆一家知名火锅馆工作。从前,在南川区特教中心上学时,他就喜欢画画、剪纸。这些特长延续至今,成为他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只看他的作品,完全想象不出出自一位聋哑人之手。
在南川,像张松一样自食其力的聋哑人还有很多,他们大部分来自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在学校时接受的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和艺术教育,成为他们今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基础。
据悉,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的126名残疾学生全部属于聋哑和培智学生。学校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缝纫、车工、焊工等技能培训,使学生具备初步就业技能;利用校内资源,让学生走进超市、厨房、客厅卧室等,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书法、绘画、剪纸、舞蹈等艺术特长培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全国第七届特教学生艺术汇演中,学校编排的舞蹈作品《姐妹》荣获三等奖。三大教育体系让残疾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并逐渐融入社会。
针对每位残疾孩子的不同情况,学校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学生极其欠缺或特别突出的某个方面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获得最大可能的成长。对不能到校学习、生活不能自理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学校还实施送教上门,从生活教育入手,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残疾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南川区特教中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让贫困成为他们“特殊”的印记
保障特殊学生群体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在南川,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同样受到区委、区政府重视,一系列资助措施保障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扶贫,成为南川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
有这样一组数据:仅在今年上半年,南川区在资助贫困学生上,财政性资金资助达18479人次,资助金额1540余万元,覆盖到了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因学致贫、因学返贫,这是南川区委、区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近年来,南川区全面实施暖冬工程、中小学生爱心午餐和营养改善计划、留守儿童关爱计划等,让农村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上好学。
在南川看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南川学校结合重大传统节日,定期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等,配备专人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值得一提的是,南川区还探索出代理家长模式、寄宿之家模式、还原教育模式和社区共育模式等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得到老百姓广泛“点赞”。 文/余麗柃
(责编:王嫚、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