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朝天门医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朝天门医院 > 合川> 斩穷根,焕新貌。彭水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产业促

斩穷根,焕新貌。彭水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产业促

来源:重庆朝天门医院 更新时间:2017-02-07直接问医生

10月11日上午,“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了重庆彭水县,采访团将前往黄学珍故居、红军街、阿依河勃希采摘体验园、红军渡、善感乡猕猴桃种植基地等地,寻访红军故事,感受当地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猕猴桃种植基地,李世先跟女儿展示自家种植的猕猴桃

背对着广场的红军
 
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鼓楼社区1组南渡沱,树立着11名红军准备横渡乌江的雕像,这里也被称为红军渡广场。

南渡沱是乌江流经彭水县城的一个重要渡口,该渡口扼守乌江两岸及公路要道,是城区过江的必经之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5月10日,贺龙、关向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000余人由此渡江,转战贵州,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1949年12月8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机关由此渡江,前往重庆。1974年5月,乌江大桥建成,南渡沱渡口成为永远的历史。为了缅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丰功伟绩,彭水人民将南渡沱渡口更名为“红军渡”。

南渡沱渡口遗址于1983年3月被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一家房地产企业还投资建立了红军渡广场,配套建设了主题雕塑、浮雕墙、公厕、座椅、路灯、景观绿化和门球场等设施。红军渡江雕塑采用写实、写意、装饰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贺龙率领红三军将士渡过乌江的情景。

记者看到,红军渡广场的雕像总共有十一名红军,其中唯一的一名女红军却背对着广场。这样的布置不禁让人匪夷所思。

“女红军面朝广场背后,意味着大部队还在后面,说明我们后继有人。”彭水县宣传部副部长赵学亚解释道。

目前,红军渡广场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的重点民心工程之一,成为一个集休闲、教育、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广场。

红军渡广场上红军渡江雕像

交给军事博物馆的字条

彭水县的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广场上,在彭水县黄家镇有一张字条还上交给国家军事博物馆。

1934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决定向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发展,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之后转入黔东,开辟黔东根据地。

当年5月7日,贺龙率领红三军3000余人,从黔江水车坪出发,经桐木溪、青蒲垭到桑柘坪,当夜,红军冒雨奔袭彭水县城。其中红三军第七师驻地在彭水黄家镇村民黄学珍家的三合院,饥肠辘辘的红三军第七师机炮连一绽放在长征路上红军精神激励綦江万隆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排的战士们推门进了黄学珍老乡家里生起火。临走时,官兵们留下6升黄豆作为对他们并不知道姓名的这家老乡的补偿,并写下了一张字条贴在了门板上。“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

黄学珍回来后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门板上贴着一张字条,黄学珍感慨万分。他决心将字条保存下来,作永久的纪念。由于纸薄,粘得又结实,揭下来字条就会撕破。可如果不揭下来,当地正处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自己的生命和字条都难以保住。于是黄学珍买来了一张门神画,贴在门板上,正好把字条盖住。从此以后,每逢过年,他都小心翼翼地揭下旧门神画,换上一张新的门神画。

解放后,黄学珍揭去了门神画,露出红军留下的字条。1958年,他主动把带有字条的门板锯下,交到涪陵军分区,后经成都军区展览办公室移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打造小吃品牌
 
黄家镇红军街作为一条红色记忆之街,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貌。但由于历史原因,作为附近乡镇农民赶集的集散之地,街道基础设施较差。随着集镇人口持续增加,给周边带来诸多安全隐患,杂乱、拥挤成了红军街的代名词。为保护历史建筑原貌,传承红军精神,当地镇政府争取到500余万元支持资金,对红军街实施项目改造,并完善旅游功能,挖掘红军街文化资源,修建红军广场、牌坊等,按照“古朴、庄重、环保、整洁、规范”的标准,对周边民居的房屋建筑、卫生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文化传承等项目实施改造、整治修缮、保护开发。如今这里已成为彭水县红色旅游重要景点,红色旅游的崛起,也促进当地苗家居民增收。

“今年国庆节开始,我每天要卖两三百个油成,以前要是一天能卖二三十个就很满足了。”红军街老居民冯兴树一边炸着油成,一边笑呵呵地说道,她的油成1元1个,价格便宜,包着自家种的红豆和土豆,是苗家独有风味小吃之一,红军街修复后,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来当地旅游,她的油成生意越加有盼头,如今还计划着自己的小吃品牌。

赵学亚称,打造红色旅游目前已经进入了彭水的“十三五”规划,红军渡广场只是整个红色旅游内容中的一个点,彭水将依托红军长征线路,在沿线发展红色旅游,通过对红军渡广场、黄家镇红军街等十余处红色文化点的建设,打造一条红色文化的特色旅游带。

冯兴树正在制作小吃

在家门口挣钱

红色旅游经济必然能够给当地带来发展机遇,为居民增加收入。但是在大山里,又没有旅游特色的地方,居民如何增收?

彭水县向南40多公里的善感乡,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今年64岁的谢长春家是典型的留守家庭,儿子女儿分别在浙江、江西打工,留下两个孙子由谢长春和老伴照看。年迈的夫妻俩干不了重活,大片土地都荒废着,只能在家养猪、鸡来补贴家用。

但在2011年,善感乡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善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该乡的桂花村、农岗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适生条件,采取实施“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新型联合体”的模式种植优质红心猕猴桃,目前基地种植规模达560亩。

“红心猕猴桃生存条件较为严苛,我们善感乡的桂花村、农岗村海拔600~800米,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善感乡党委书记崔明伟表示。

谢长春将家里的5亩多地流转给了公司,一年一亩地200元,平时谢长春在基地打工。“我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收入,算下来我一年一个人在家都能挣将近两万元。”说起自己的收入,谢长春很是兴奋。

“种植优质的红心猕猴桃,除草、施肥、修枝需要大量的人力。我将周围的村民召集起来为我们打工,每人每天60元钱,人数多的时候需要三十多人。一年发给村民的工资都有50多万元。”善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李世先告诉记者。

“目前,红心猕猴桃的种植已经带动周围村民100人就业。”崔明伟表示。下一步,善感乡将打造万亩猕猴桃基地及深加工、观光农业综合产业群体,扩大种植面积至10000亩,修建猕猴桃专用包装厂一座,引进猕猴桃专用分选线一条,建成年加工猕猴桃2000吨的深加工厂一座,修建500吨冷藏库和1500吨气调保鲜库。

摘掉贫困帽

彭水地处重庆市东南部,是武陵山连片扶贫开发区的重要板块、全市7个革命老区和贫困程度最深的4个县之一。

长期以来,彭水农业产业发展局限于传统模式,导致农村发展支撑不足,农民稳定增收乏力。

针对这一现状,彭水设立了一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产业发展担保基金,破解贫困村、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完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做好特色旅游富民这篇文章,充分利用“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优势资源。

为彻底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彭水县以改善贫困村水、电、路、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整合资源,统筹使用,修建通畅公路、人行便道等。还通过实施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搬迁扶贫以及社会扶贫来帮助贫困户摘帽。

如今,彭水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60元提高到8388元、增长41%,贫困村从115个减少至55个、贫困人口从99123人减少至56807人,贫困发生率降9.84%。
 

文、图/重庆青年报记者秦川
 

重庆朝天门医院是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一家正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集医疗、科研、预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