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教育改革激发干部教师新活力
生动的课堂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巴南区教育系统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细做实各项工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在党员受教育的同时,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近年来,该区以打造“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为目标,认真研究区域教育供需矛盾,瞄准“供给侧”精准发力;把握住“两学一做”的重点,在学上谋“深”,再做上求“实”,激发了全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新活力。
为做出实效,巴南区在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共育等环节着力打造品质教育、优质教育,为提升区域教育均衡、质量水平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机制创新
盘活区域优质教师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在教育“供给侧”持续不断的投入,更需要机制上的大胆创新,从而扩充优秀教师资源,满足百姓需求。
“去年能取得区书法课赛课一等奖这样的好成绩,其实特别受益于全区实行的教师交流制度。”在谈到自己的优秀成绩时,南温泉小学的冉宽老师这样讲到。
按照教师轮岗交流制度规定,去年鱼洞二小老师张学孟前往南温泉小学轮岗交流,冉宽正是在此期间得到悉心指导,受益匪浅。
南温泉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轮岗期间,张老师不仅提升了学校语文组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而且更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氛围,调动了全校老师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以前,教师交流主要以调动(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为主,而且主要以农村学校往城市学校流动为主,形式单一,长此以往就导致城乡师资水平发展不均等问题。
教育均衡重要的是“人”的均衡。为此,巴南区抓住供需矛盾的关键,创新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逐步完善师资队伍“区管校用”机制,调动全区干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据了解,“区管校用”作为教师交流、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打破了校与校之前的制度壁垒,教师直接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分配,使教师从“学校人”变成“区域人”,更有利于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
“以前乡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整体师资水平薄弱。”南温泉小学相关负责人讲到,如今“区管校用”交流机制促进城乡双向交流,这对乡村学校未来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据悉,近5年,巴南区仅校级干部交流就有180多人。城乡各类教师交流2000余人次,已经覆盖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5年,巴南区还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今年,巴南区还通过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国创新区的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巴南区教委还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纳入“十三五”重点改革项目之中,明确用5年时间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区管校用”机制,实现校长教师交流人数不低于全区校长教师总数25%的目标。
躬耕于细
家校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教育改革,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在容易被忽视的家校共育环节,巴南区走出自己的新路,带来区域教育面貌更大的变化。
“妈妈,这个字怎么读啊?”
“‘梅’字都不认识啊,上课怎么听讲的啊!”孩子妈妈开始数落孩子的不是。
“这一课老师还没教呢!”孩子小嘴一撅,委屈地嘀咕着。
这一幕发生在界石小学丁祖芳老师在学生雨韩家家访的现场。丁祖芳看见这番情景后,立马对孩子妈妈讲到:“其实孩子不懂就问是个好习惯,刚才不应责备孩子,而应该先夸奖她,再引导她想想能否先独立想办法解决,再询问他人。”
雨韩妈妈听后恍然大悟,表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方法欠缺,今后一定会跟老师多多交流沟通,配合老师一同教育孩子。
丁祖芳表示,“家访”这个传统教育的“笨”方法已成为全区教师的常态工作。
从2015年11月开始,巴南区教委组织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等全员参与,提出每学年要对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实现家访全覆盖。
在电话、QQ、微信等通讯工具十分发达的今天,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家长进行交流,为何巴南区教委还要求教师必须家访呢?
“电话、网络交流是家访的一方面,但面对面的家访却是不可替代的。”巴南区教委主任杨松介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家庭教育情况,增进师生、家长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除了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之外,巴南区还通过开展“大善巴南·家风润万家”等大型活动,在全区内营造家校共育氛围,宣传家校共育理念。
通过不断优化全区环境,涌现出一大批在家校共育方面工作突出的老师。
重庆融汇·清华实验中学的老师姚双以“家校联系本”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与家长一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鱼洞二小的周小均老师热心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深入浅出的交流让家长受益匪浅;界石小学的陈恩录老师虽有80多岁高龄,却仍然积极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帮助老年人更新教育观念;花溪小学的张国梅老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近况,让家长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细节……
链接
“三名”工程
助推巴南教育优质发展
如何全面提高巴南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水平,持续为全区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巴南区一直在探索。
在建成“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目标的道路上,巴南区以“三名”工程为重要抓手,即建设和培养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促进区域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2015年4月,巴南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三名”工程建设的意见》,决定通过5年时间,着力建设和培养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和名师,以此树立名校品牌,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在去年教师节,巴南区表彰了10名“巴南名师”、5名“巴南名校长”和5个“巴南名校”。在一年多的建设中,“三名”工程成效显著。2015年以来,新增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3个,新增特级教师3名、市级学科名师3名、“重庆市名师奖”1名、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名、市级骨干教师28名,200多名教师获全国、市级各类竞赛一等奖。
同时,巴南区还加大自主培养力度,遴选15位名校长培养对象、100位名师培养对象,按照“双导师、双基地”培训模式,进行为期3年的高层次培训。
据悉,到2020年,巴南区还将建成全国知名学校3-4所,培养知名校长10名、市级名师30名、区级名师50名。
图文/赵正荣 邹永超
(责编:王嫚、张祎)
- 上一篇:骑行巴南,路线何止一条
- 下一篇:綦江推旅游产业发展 书记潘毅琴提3方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