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朝天门医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朝天门医院 > 合川>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来源:重庆朝天门医院 更新时间:2016-11-02直接问医生

(原标题: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溪县大宁河上的古栈道孔。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溪县大宁河旁,沿河蜿蜒的古盐道。

6月17日午后,记者一行离开宁厂古镇时,阳光炙热。落寞的宁厂古镇,就在身后的后溪河里倒映成幻影。

繁华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只有后溪河两岸的崖壁,经年累月风吹日晒却依然壁立千仞。

崖壁上,依次排列着整齐、方正的石孔。这些石孔,多呈四方形,孔径20厘米见方,孔深30厘米至50厘米左右,沿着后溪河向大宁河延伸。

“这些石孔,就是大宁河古栈道的遗迹。”巫溪县民间文艺与民俗文化协会会长佘平长期致力于巫溪当地文化研究,他介绍,不仅是宁厂以下的主河道,大宁河北上的各条支流都有类似的栈道孔,东接湖北竹溪,北连陕西镇坪,西通城口,形成了总长达数千公里的古栈道网。

这些规模巨大的古栈道,系何人何时修建,在现存的历史典籍中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

如此宏大的工程,似乎成了千古之谜。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山县境内的崖壁古盐道。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溪县大宁河上的古栈道。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绝壁栈道

  或为秦汉古人造

正史罕有记载,民间却流传着关于大宁河崖壁上栈道孔的种种传说。

“在老百姓口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鲁班要为老百姓在绝壁之上修一条路。”佘平说,鲁班用他的角尺在绝壁上一量,每隔5尺便敲出一个孔,速度很快,绝壁上便留下长长一列整齐的石孔。

虽是传说,但却反映了老百姓最朴实的想法:在那如刀削般直插水中的悬崖绝壁之上,要完成这样艰险庞大的工程,难道不是鬼斧神工?

更何况,这些石孔的数量如此之多!

2000年4月,时任巫山县旅游局局长的龚源鼎,曾带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个孔一个孔地数,一段一段地查,得出了“从龙门峡口至涂家坝50公里长的小三峡,共有栈道孔4288个,占大宁河古栈道孔6888个的62.3%”的数字。

佘平介绍,巫山境内的河道约占大宁河主河道的三分之二,所以,上面的三组数字是基本吻合的,如果再把北上段的石孔数字加上,石孔总数应当在1万个以上。

不少巫溪当地学者认为,大宁河栈道的修建应与秦汉时期大开巴蜀之道相关,中国古代只有秦汉时期大规模修建过栈道,而且大宁河栈道孔约为23厘米见方的尺寸也与秦汉时期一尺的长度相当。

难以想象,在古代,要建造如此庞大的栈道网,是何等的艰难?

 栈道山路

  纵横交错为运盐

既然工程如此浩大艰难,古人又为何要大费周章地在悬崖绝壁上铺设栈道?

“很多学者认为,大宁河栈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行军打仗,但我们并不认可这种说法。”当天下午15时左右,记者一行在佘平的引领下,来到后溪河与大宁河交汇处的崖壁下,一排整齐的石孔便呈现在眼前。

“军队行动时,在行进路线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可走的路线较多,只有在被敌人逼得无路可走或为隐蔽接敌、出奇制胜,以及在防守期间预留退路时,才会在悬崖绝壁上抢修临时通道,但不需要也不可能修建这种长距离的栈道。”佘平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此外,纵观栈道全程,它以宁厂盐场为源头,从宁厂起,至后溪河口转而进大宁河后,分别沿大宁河北上、南下,分成北上段和南下段。

因此,从整体上看,巫溪当地学者多认为,大宁河栈道并非为满足军事需要而修建,当初建造栈道的主要动机应该是为了解决运盐的问题。

记者一行随后驱车沿大宁河北上,在大宁河荆竹峡中一处叫风大笼的地方看到,其西岸的陡崖上,有上下三排各自独立的栈道孔,上排离河面高约40多米;中排距上排约30米,距下排10多米;下排位于离河面仅1米左右的位置上。

“经多方考证后,我们认为,这里应该是栈道的岔道口。”佘平介绍,栈道至此会一分为三:上排西进,因该段河沟不长,故石孔位置较高,以便于上山连接西去的山路;下排下到河边,然后涉水过河,连接河东各条山路;中排则顺着东溪河西岸继续北上,至白鹿一带与湖北竹溪县羊角洞山路连接。

从记者的实地查看及巫溪当地学者的介绍来看,大宁河栈道的北上段与各条山路实际上连成网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山地交通格局。这样,既可将宁厂盐场所产食盐以及其他生活物资运到后溪河以北、大宁河上游各地及周边省区,又可从这些地区贩运回当地所产物资。正如清嘉庆年间严如煜所云:“山民饘粥之外,盐、布、零星杂用,不能不借资商贾。”

这些铺架于绝壁上的古栈道连通着各条山路,对于扩大宁厂古镇的盐业运销,增进宁厂与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流和经济交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均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夕阳西斜,一天的奔波,虽让人汗湿衣裳,但记者一行却为能揭开大宁河栈道的诸多谜团而兴奋不已。

 笕竹为管

  曾引卤水下巫山

6月18日,晨曦微光,记者一行驱车沿大宁河南下,“大宁河栈道最大的谜团,其实是在南下段。”佘平的一句话,让人疑惑却充满期待。

从巫溪县城顺大宁河南下,离城厢镇不远,便进入大宁河诸峡之冠的庙峡,峡长11公里。

这里,有一处名为硫磺滩的地方,细细察看可以发现,这里的栈道孔水平和间距排列十分整齐,石孔的形状和大小也非常统一,和北上段栈道孔排列有高有低、孔距或远或近、孔径若大若小、孔眼亦浅亦深有着极大的差别。

更特别的是,在其中一段长近20米的凹崖上,其顶部石崖向河面平行伸出约有3米,而距离顶部平伸石崖不足30厘米的凹崖上即是一排呈水平线的栈道石孔。仅凭肉眼即可判断,人在此处即使匍匐前行都极为艰难,更别说站立通行。而一直到巫山龙门峡,类似于这样的地段还不止一处。

无法通行,那么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如此栈道?

佘平介绍,当地学者认为,这些栈道是利用架空的笕竹管道,将宁厂盐场的卤水引到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县大昌镇或巫山县城煎煮制盐。

这一判断并非毫无依据。首先,大宁河南下段栈道的诸多地方,行人虽然不能通过,但它并不影响管道的通过和卤水的输送;其次,因受自然落差和管道水平线的制约,它只能由此通过,别无选择,既不能高,也不能低。除此之外,其他任何用途的栈道都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这样的观点,也能从《巫山县志》和《大宁县志》上的只言片语记载得到佐证。

《巫山县志》记载:“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大宁县志》记载:“石孔乃秦汉新凿,以用竹笕引盐泉到大昌熬制。”

佘平介绍,从南下段栈道孔全程考察结果来看,它是按一定的坡度在逐渐下降。从测量数据得知,宁厂古镇栈道石孔起点位置的海拔高度在237米左右,末端的龙门峡口处,石孔位置的海拔高度只有140米左右,全程80公里,自然落差97米。所以,我们在小范围内看,这些石孔几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没有高低起伏,而这正是古时引卤所必需的。

秦汉时期,今巫溪、巫山同为一县,史称巫县,属南郡。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即在巫县置有盐官。从巫山县境内近期考古遗址的发掘也发现,在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县境内确曾煮制过食盐。

巫山境内并无盐泉,卤水从何而来?佘平认为,由大宁河南下段栈道将宁厂盐场的天然盐泉输送至巫山县,是巫山县煮盐用卤的唯一来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谢智强摄。记者 牛瑞祥 首席记者 陈维灯 张亦筑

 人去楼空猫儿滩

古盐道沿途,古村凋敝、人烟稀少,大宁河畔的猫儿滩也是如此。尽管巫溪当地学者李勤年说“猫儿滩是远近闻名的 美人窝 ”。

猫儿滩,位于大宁河西岸一块由山岩垮塌和滑坡体堆积而形成的平缓河滩坡岸上,并沿河岸向北延伸约2公里。古时的宁河栈道从河对岸的崖壁上穿行而过。

这里是有名的“美人窝”,这里的女子大多高挑匀称,模样俊俏,肤色水灵。与其他婉约清丽的大家闺秀不同,猫儿滩的美女大多古道热肠、忠贞节义。这或许与当地多为船工世家的粗蛮豪爽性格有关。

已是6月19日黄昏时节,猫儿滩静谧而安闲,老街上行人寥寥,只有墨韵浓厚的翘檐,斑驳陈旧的对联,透露着曾经的繁华。

上世纪70年代前,大宁河上游没通公路时,从宁厂出发装载50包盐(每包重100斤)上行的辰驳船,不能直接通过猫儿滩,只能到此上岸转为陆路运输,或转换小船继续航行;而从檀木坪下行的运煤船(供宁厂煎盐用),到此也只能转滩换船接运。

于是,猫儿滩也从大宁河边的一个乱石滩,发展成为有2000常住人口的集镇,是宁厂古镇通向陕西、湖北众盐道的必经之地和水陆盐道上响当当的码头大邑及煤炭中转站。

但从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航运关闭,古盐道废弃,转滩运输不复存在,没有了任何产业支撑的猫儿滩,现在大多数房屋或院落人去楼空,门户紧锁。如今只有不足100人的老弱妇幼,还艰难地坚守在这片河滩上。

入夜风起,记者行走在猫儿滩凋敝残破的街巷,苍凉的河风刮过,被岁月磨得光亮的青石板上有脚步声轻落,苍老的声音传来“五句子山歌”,“大河涨水小河浑,打鱼船儿朝上撑……”记者 牛瑞祥 首席记者 陈维灯 张亦筑

(原标题: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巫溪宁河栈道 鬼斧神工千古谜

重庆朝天门医院是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一家正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集医疗、科研、预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