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水利局持续有效推进民生实事
重庆日报讯 (记者 张莎)能满足42项常规指标的水是什么味儿?家住渝北区大盛镇东河村一社的村民曹昌明说:“像山泉,有点甜!”自打渝北区开展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建设以来,东河村已建成一处集中式供水工程,数千村民享受着优质水带来的甜美滋味。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两年来,渝北区水利局大力实施民生水利项目,全面实现民生水利的提速,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昔日旧水库变身成为了防洪排涝的“保家卫士”,坑洼的田间沟壑变成崭新宽敞的水泥渠道,依靠人工浇水的大棚菜地建上了节水喷滴灌管带,将井水、水库水作为饮水的偏远山村用上了安全的饮水……
“自来水村村通”
破解渝北地区28.75万人饮水难题
“渝北区有长江、御临河、嘉陵江过境,却属于资源型、工程型、工程地质破坏型等混合型重度缺水地区。”渝北区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庆文介绍,用当地水资源总量除以境内人口总数,得出令人吃惊的数字——全区人均水资源量竟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一半。
2015年初,渝北区提出“高目标”——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工程,使全区广大农村地区自来水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为此,渝北区“高投入”,承诺2年投入3亿元。
曾庆文认为,“自来水村村通”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广大农村群众的强烈愿望。‘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建成后,可从基础设施上保障村容环境及农民卫生条件,避免水质污染,减少水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根据渝北区委、区政府安排,渝北区水利局要在2015年完成14处集中供水工程、5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2016年完成10处集中供水工程、83处分散式供水工程,逐步建立“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可靠”的村镇饮用自来水体系,改善28.75万群众饮水问题。
两年时间,一条条输水管网如蛛丝织网般蔓延,正在渝北全区网络密布,承载农民因水而兴的渴望。渝北区水利局着力打造“高目标、高标准、高投入、高互动”的人饮工程模式,多方创新和优化政策配套,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集中供水增量提质之路。
为达到“高标准”,确保农村供水质量,渝北区水利局加强了水质检测。除国家要求的常规9项指标检测外,该区根据区情提出更高要求,将检测指标扩大到42项,于2015年6月30日成立了水质检测中心,与此同时,加大了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的规范化保护,从源头确保人饮工程的水质安全。
渝北区水利局还全程调动群众参与,实现“高互动”。在“自来水村村通”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该区重视发挥群众作用,让项目区群众“四参与”,即参与选址、参与建设、参与监督、参与验收,调动群众积极性。
为保证工程顺利建设,渝北区水利局增设农村饮水办公室,局长、副局长等亲自对接“村村通”建设项目,并将相应镇街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村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在江河、山岗间穿梭的身影。
建成后的工程如何长效运转,水的质量高水费会不会很高,这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为的就是给老百姓谋福利,决不打‘价格战’。”曾庆文表示,为了建立农村饮用安全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饮水安全管理办法》、《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管理办法》、《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管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500万元管护资金,并制定管护补助标准,是确保运行管理的一记“重拳”。
完成山坪塘整治2327口
8.75万亩土地生机盎然
“山坪塘整治后,即使天旱我们也不慌了!”近日,家住渝北区统景镇远景村的村民黄忠美说,原来村里的山坪塘很小,水不及一尺深,蓄不起水,遇到旱季,井里水没有了,大家只能干着急。“现在山坪塘扩了容,水面有10余亩,还新修了洗衣台、下塘步梯等设施,大家每天都可来这里洗衣、挑水浇菜。”
这是渝北区整治山坪塘给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
“山坪塘是农村水利设施的‘毛细血管’,我们要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渝北区水利局水利管理站站长谢春介绍。
统景镇远景村党总支书记游小峰说,该村一共建了26口山坪塘,建成蓄水后,有的村民买了鞭炮来到塘边,高高兴兴地庆祝了一下,昔日几乎被废弃的山坪塘,现在重获新生。
“山坪塘的受益人是群众,整治工作的每一步,都应该让群众参与。”谢春说,前期通过调查摸底,掌握全区山坪塘数量、分布及病险程度,制定全区大致建设规划。整治山坪塘前,他们邀请当地群众参与制定整治方案,方案经镇街、村社、群众代表三方签字后才实施。
统景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真玮说:“镇、村、群众代表三方签字后才实施,实际就是将工程的实施进行了三方监管,建设中未发生一起占地纠纷,工程成本也降低了,效率也提高了。”
渝北区水利局还把“建设项目由群众自主选择、建设过程由群众自主参与,建设质量由群众自主监督,建设成效由群众自主评判”作为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简单说来,先整治哪一口山坪塘由群众投票决定,鼓励村里组织受益群众自建山坪塘,监管和成效都由受益群众亲自抓。”谢春说。
据统计,3年来,渝北区累计完成山坪塘整治2327口,其中2016年完成整治534口。累计投入资金1.31亿元,其中市级以上资金6846万元,区级财政资金配套6277万元。
通过山坪塘整治,木耳镇白云村、良桥村,兴隆镇保胜寺村,龙兴镇排花村,洛碛镇张关村等地区结束了常年靠政府送水的历史。当地政府还在山坪塘整治时配套建设便民设施,使缺水地区群众用水更加方便。
2000多口山坪塘的整治,帮助农民顺利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渝北区3年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5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7.2万亩,累计清淤扩容26.46万立方米,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10.29万元。通过山坪塘整治改善了全区23个工程性缺水地区灌溉条件,带动了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与水土流失“赛跑”
政府免费为村民种果树
一场暴雨过后,渝北区统景镇一处山坡成了“光头”,前一天村民才种下去的庄稼,早已被泥水冲进下方田地里。“这样下去农民怎么活!”村民摇头叹息。
过去,渝北农民曾饱受水土流失之害。
“渝北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渝北区水土保持站站长刘朝彬介绍,2012年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显示,渝北区水土流失面积622.1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水土保持就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从而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渝北区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庆文透露,全区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建坡改梯、营造经济果木林和水土保持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修建蓄水池、排水沟、沉砂池等小型蓄、排水工程,修建田间道路等。建成后,能达到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目标。
在渝北农村,阶梯式的柑橘、桃树、李树等植被正布满整座山。
“自从弄了坡改梯,柑橘扎了根,结的果子又大又甜!”渝北区统景镇民权村的村民王清林说,几年前,水土保持工作组进了村,至今已免费为全村1000多亩坡地进行综合治理,并征求大家意见购买树苗,增设蓄水池、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方便了大家的生产生活。如今,民权村周围的荒山上已经建起了层层梯田,条条道路通到了农田,林草错综布山间,沟渠成网能灌溉。
“现在我们都把土地流转出来,实行合作社管理,每年的收入翻了几番!”为加强经果林的后续管护,各项目镇组建了监督管护班子,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合作社管理、镇农服中心与农户联管、村级组织集中管护3种模式,正带动项目区群众增收致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渝北区水利局的努力下,村民依恋的土地开始“蝶变”: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以开发促治理的良性循环;通过改造坡耕地、绿化荒山,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两年使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增加了10.34个百分点,各项治理措施年拦蓄径流105.31万立方米,拦蓄泥沙7.91万吨,土壤侵蚀量大大减少,为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 上一篇:重庆市渝北区:夯实一线“监督哨”
- 下一篇:骑马滑草住房车 金秋玩转渝北七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