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 塑造城市新形象 助力经济再升级(组图)
(原标题:沙坪坝 塑造城市新形象 助力经济再升级(组图))
融汇温泉城
上桥成渝高速立交
劳动路沿线整治后
半月楼整治后
芳草地.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一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展示对外形象、开展招商引资的软环境。
“十三五”时期,沙坪坝区的两大关键任务便是“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全面打造城市新形象”,以建设“重庆市科教文卫中心、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基地和内陆开放高地”。
一中心两基地一高地’建设,需要不断提升城市自身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实现人气、商气的聚集。”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人居品质等,沙坪坝区正逐步展现出宜居宜业宜商的良好城市形象,为“加快功能区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助力。
1、完善基础设施 便捷城市生活
2月4日晚11时,随着第一辆车驶入匝道,位于双碑大桥和双碑隧道之间的双碑西立交正式宣告通车。
这座双喇叭型全互通立交,上跨杨双路,设在渝碚路两侧,共设9条匝道,分别连接212国道、双碑大桥、双碑隧道。通过它的串联,车辆可在大学城、双碑、江北3个片区自由上下转换。
由此,从沙坪坝东部片区前往大学城,可以通过该立交经双碑隧道前往,沙坪坝东西部来往能缩至半小时以内,大大缓解了大学城隧道的交通压力。同时,沙坪坝和井口双碑片区到江北也可以通过立交上双碑大桥前往,内环快速路高家花园大桥的交通压力也会大为减轻。
自从双碑西立交开通,家住大竹林的张玲如今每天都借着这一线路前往烈士墓区域上班。“全程不堵车,比起走内环距离还更近。”如今张玲的上下班路途可谓省时又省心。
一座城市的舒适、便捷、宜居程度,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密不可分。
近年来,沙坪坝区紧紧围绕加快功能区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这一中心任务,吹响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冲锋号,相继建成了双碑大桥、双碑隧道、一纵线中心站立交至学堂堡立交段、渝遂立交、凤天立交、凤鸣山立交、垄安大道、大学城北路、大学城南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初步构建了“五横四纵二环二联络”的大路网框架格局。
截至2015年底,沙坪坝区共建成城市道路659.1公里。其中,绕城高速等高速公路34.6公里,内环等快速路51.0公里,汉渝路等主干路107.9公里,磁童路等次干路116.9公里,富洲路等支路348.7公里。建成跨江大桥3座、穿山隧道3座、互通立交24座、人行过街天桥44座、人行过街地通道22个、停车位约10万个。建成并运营轨道23.8公里,建成综合交通换乘枢纽1座,建成区面积达到109.8平方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6.0公里/平方公里。
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为沙坪坝发展“一中心两基地一高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百姓出行将因此更加便捷,沙坪坝的城市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塑城市风貌 提升居住环境
要建设“一中心两基地一高地”,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形象,汇聚人气、凝聚民心。
傍晚,小龙坎街道黄桷湾社区,3号楼的左婆婆和几个老伙伴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用健身器械锻炼身体。“小区环境好了,我们散步、健身都可以就近解决,既方便又舒心。”左婆婆们现在享受的惬意生活,得益于沙坪坝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2015年,结合全市市容环境整治及区域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沙坪坝区由区城乡建委牵头,推进了主干道重点路段老旧房屋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上百万平方米的主干道老旧房屋和老旧小区因此旧貌换新颜。
以黄桷湾社区为例。通过整治,整个小区的地板进行了翻新,小区内不仅增加了休闲设施,种植了花草,石梯、围墙等也进行了美化……全新的面貌既提升了形象,更赢得了民心。
据统计,2015年沙坪坝区累计投入3.68亿元,完成78个老旧小区、863栋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综合整治,2万余户居民和0.2万余户商家直接受益。
以此为代表,近年来,沙坪坝区还对约51公里主干道沿线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重塑城市风貌,累计投入资金8.62亿元。涉及架空线下地12.58公里,建筑外立面整治211.43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10.87万平方米,园林绿化10.68万平方米,户外广告、店招店牌3168块。
在进行城市更新的同时,作为科教文卫大区的沙坪坝区始终没有忘记文化的传承。依托古镇文化、抗战文化、学府文化等资源,沙坪坝区精心打造出磁器口古镇、巴渝老街、红岩魂广场、学府路等,在提升文化区整体形象的同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验。
城市再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改善民生的过程。
不仅是环境的综合整治,近年来,沙坪坝区还在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居住环境提升等方面积极作为,仅2015年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28万平方米。
3、推行节能建筑 构建绿色生活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无可避免伴随着建筑能源的高消耗。
据统计,建筑在全寿命周期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水资源的42%、原材料的50%,在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比重均在50%左右。
目前,建筑行业的能耗已仅次于工业,超越交通位居第二位。
如何既保证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全力打造城市新形象,又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做到改善宜居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沙坪坝区将推动建筑节能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行节能建筑,构建绿色生活。
沙坪坝区节能建筑从无到有,到2015年全区满足50%、65%节能率标准的建筑达到2041.6万平方米,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实现了新建建筑节能全覆盖。
在绿色建筑规模化应用方面,沙坪坝区从2013年开始对全区新建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强制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完成项目建筑面积87.54万平方米。同时依托市级绿色建筑激励措施,通过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申报建设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示范,到2015年全区建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10个,建筑面积达到229万平方米。
经过多年改造,沙坪坝区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效应也逐步显现。近年来,沙坪坝区相继推进了王府井百货大楼、重百大楼、区法院等20余栋建筑共35.8万平方米节能改造,改造后节能率达到20%-24%,年节约电量400万度,相当于标煤1300吨。2015年起,结合全市市容环境整治及沙坪坝区本身的创国卫工作,沙坪坝区对全区150个老旧小区在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进行了相关的节能改造。
此外,绿色建材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近年来也在沙坪坝区得到广泛推广,成为沙坪坝区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元素。
4、产业持续发力 行业保量提质
2015年9月25日,“智汇沙磁·宜居名城”沙坪坝区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在三峡广场拉开帷幕,33家企业、40个楼盘热闹亮相,其中不乏龙湖、金科、协信等房产大鳄以及龙湖U城、金科廊桥水乡优质大盘,成交面积18.125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0.0524亿元。2015年10月15日至18日,沙坪坝区组织16家企业、23个楼盘参加了在南坪会展中心举行的市秋交会,成交面积5.071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2.4549亿元。通过参加市、区房交会,共成交面积23.196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2.5073亿元,有效地促进了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教育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医疗资源富集——独具竞争力的区域优势,让沙坪坝近年来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土。
来自“重庆市房地产开发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网”的数据显示,仅2015年,沙坪坝区实现新开工商品房面积321.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1%;竣工商品房面积467.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4%;住宅预售面积169.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6%——这几项增速均居主城区第一。
2015年,沙坪坝辖区内注册房地产开发企业116家,其中一级5家、二级32家、三级18家、暂定资质61家;中国房企500强14家、重庆房企50强16家在沙坪坝区有项目开发。
“作为全市科教文卫大区,沙坪坝的房地产开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沙坪坝区城乡建委主任李兴介绍。首先是“文化”印记。区内高校林立、人才荟萃,使沙坪坝区众多楼盘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文化牌。特别是教育配套的吸引力,为沙坪坝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是消费市场。据统计,沙坪坝区的教师、公务员等国家公职人员比例远高于全市其它区域,再加上大批的中青年创业人士来沙坪坝“开疆拓土”,这些都带来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此外,随着万达文旅城这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破解了沙坪坝区大规模项目稀缺的尴尬。据介绍,该项目不仅包含综合体业态,还包括主题公园、步行街、旅游经典、演艺舞台等功能,这一项目的建设将再造一个大学城,为沙坪坝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房地产业的勃兴,沙坪坝区的建筑行业也在近年来实现稳步增长。
据介绍,为引导建筑业企业有序发展,沙坪坝区大力扶持骨干建筑业企业,截至目前共批准新资质企业91家。特别是今年2月,成功申报中铁十一局第五工程公司申请住建部市政公用工程特级资质,这也是除市管企业之外的区(县)级首个特级施工企业申报。
目前,辖区内注册施工企业296家。 其资质覆盖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道路照明、地基基础、电子工程、防水防腐保温、钢结构、环保工程等30多个专业类别。
文/王萃 王彩燕 图片由沙坪坝区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