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120年办学掠影
第13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优质课大赛
2016年,对于酉阳一中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学校迎来了建校120周年的不凡日子。
120年来,那份追求理想教育的执着、那些激荡心灵的教育故事、那种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那无数振奋人心的英雄事迹……一代代酉阳一中人前行的足迹,构成了一个百年老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书写了一群教育志士为追求人民满意教育的奋斗史。
这是一场跨越120年的回首,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挑战。历史的呼唤还在耳旁,时代的钟声已然敲响。在酉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奋进的酉阳一中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布局未来、谋划发展。
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
历史,是人类记忆的年轮。今天,让我们重返1896年,从那个起点开始,翻阅120载历史篇章,捧读一代代酉阳一中人以青春、热血与生命的深情书写。
几易其名多沧桑
三世弦歌奏华章
1896年,古州酉阳,龙潭古镇。经酉阳州牧赵藩批准,龙潭经院正式诞生,
院长为举人王大章,经院由其私家书斋改建,专为州属各县赴省和上京的员生讲学、进修。
一个多世纪前的先贤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会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一所学校,百余年间经历层层洗礼、几易其名,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弦歌不辍,不断挺进。
由于教学先进,古今并重,龙潭经院教学质量好,培育众多优秀学生。龙潭经院著名生徒陈德元留学日本宏文师范蚕桑专业后,按“癸卯学制”《实业学堂通则》规定,将学校改办为蚕桑学校,1912年又设立龙潭两等小学堂高等班(5-7年级),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然而,当时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存在着客观难题,因地势、经济等问题,“虽有可造学子,咸因家贫不能升学”,几度办中学皆难免夭折。1925年,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在酉阳龙潭建立“四川省立第五中学校”,四县肉税作专款,王大章捐其私家作校舍,多方合力下,次年3月正式开课。
1934年,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省立中学以所在地名名之”,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龙潭中学”;1939年秋开始招收高中生,成为酉秀黔彭四县最早的一所完全中学。当时人才荟萃,教学质量好,学校声名远播,与同时代的湖南茶洞的国立八中、贵州铜仁的国立三中鼎足齐名。
新中国建国初期,学校更名为“川东区龙潭中学”,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稳步发展,学校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发展。1952年,酉阳行署撤销,与涪陵合并,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酉阳中学”。学校连年教学成绩在四川省名列前茅。1958年,北京大学给学校投放保送生名额;1960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奖状,时任校长王放到北京光荣参加全国文教群英表彰大会。
改革开放前后,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一中人抓住时代的脉搏,历经几次跨越,取得显著成绩。1981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酉阳县第一中学校”;1982年,学校被确认为全省首批办好的100所重点中学之一;1992年,入选了国家教委主编的中国名校并正式出版;1997年成为重庆直辖后的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又更名为“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至此,伴随着重庆直辖的跨越腾飞,酉阳一中开始了新的飞跃。
龙潭经院、蚕桑学校、两等小学堂高等班、四川省立第五中学校、四川省立龙潭中学、川东区龙潭中学、四川省酉阳中学、四川省酉阳县第一中学校、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这些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由远及近,一波接着一波,绘就百年老校最壮阔的几笔。
倘若将这图景叠合,一中百余年错综复杂、起伏跌宕的历史脉络便会格外清晰——两甲子风雨兼程,三世纪弦歌不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历史与现实之光交相辉映,照亮着古州酉阳的天空。
- 上一篇:酉阳一街道干部受贿被双开
- 下一篇:重庆市酉阳县三项措施抓实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