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安徽把万州烤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原标题:他在安徽把万州烤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石兴贵
“逐梦他乡重庆人”非洲采访团在阿尔及利亚与受访者合影。
石兴贵,53岁,重庆巫山大昌镇人,当年作为三峡库区移民来到安徽宣城,靠创业起家,最开始跑摩托,后来跑过出租,现在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重庆烤鱼老板。
“我很想念家乡,现在能有这么安逸的生活全靠了家乡味道的帮助。我想让更多人品尝到重庆味道。”
让更多人品尝重庆味道
重庆晨报:对重庆有什么感觉?
石兴贵:我很想念家乡,现在能有这么安逸的生活全靠了家乡味道的帮助,我想把这门生意做大,做好,让更多人品尝到重庆味道。
重庆晨报: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你觉得你丈夫是个怎样的人?
石兴贵的妻子沈启菊:老公是一个模范丈夫,对我很关心,忠厚老实,很疼爱我,为人处世相当踏实,也十分勤奋,任劳任怨,绝对好男人。
重庆晨报:你和爸妈在一起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石兴贵的儿子: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现在爸爸妈妈不开车了,我能天天和他们在一起了。重庆那边的(万州)烤鱼真的太好吃了!听爸爸说还有火锅,味道更独特!有机会我和他们一起回老家看看!
重庆万州烤鱼,麻辣鲜香,带着家乡的味道,也承载起53岁重庆汉子石兴贵的创业梦。记者在合肥理工大学宣城校区对面的一家名叫“好吃佬烤鱼店”里见到了石兴贵。灰色的打底衫,配了一件蓝色马甲,干练的短发中夹杂着银丝,虽饱经沧桑但依然坚定的眼神,这是石兴贵给人的第一印象。见到记者后,他笑着用重庆话说:“坐!店里一会儿来人了,我得去忙!有啥子问题现在吹!”
重庆人到哪里都有韧劲
1963年,石兴贵出生在巫山大昌镇。1984年转业回到大昌针织厂当工人,2001年带着两个月大的孩子与妻子、父亲一道从巫山移民到了安徽宣城。
闲聊中,记者发现石兴贵还对自己的人生颇有一番规划,每一个时间段自己想做什么,都非常明确,遇到问题时,他便展现出重庆人特有的倔犟和韧劲。石兴贵说:“刚到宣城时,人生地不熟,我便选择了开摩托车载人赚钱,一是为了熟悉路,为以后开出租打基础,二是当时家里的收入全靠我一个人,我必须撑起。我相信只要心态放平和,一切都能水到渠成。”
曾靠跑摩托撑起一个家
说起在宣城的打拼经历,石兴贵表示有一肚子的故事。随后,他打开了话匣子:“我跑了半年摩托,把宣城的路况都记在了心里。2002年5月,我去驾校学习,开始计划跑出租车了。其实跑摩托赚不到多少钱,每天都利用学车的剩余时间跑跑,主要是下午2点后到晚上6点,平均每天能赚三四十块,过年过节时也就100块左右。那时确实捉襟见肘。”
2002年7月,石兴贵凑了5万多元,开始做出租车业务,不过才开始没多久又上了一次当。那是一个客人从宣城到溧阳,车费是200块。那人上车后一直炫耀如何有钱。但到了溧阳后,那人不仅以打电话为由骗走了石兴贵的诺基亚手机,而且给的车费也是假钞。石兴贵郁闷到极点。“还是那句话,生活还得过!这次被骗后,家里人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支持,让我很快忘记了这件事。”石兴贵说。
家乡味道助他一臂之力
在石兴贵看来,开出租车就如同打鱼,多劳多得,虽然又苦又累,但他依然坚持。2003年,石兴贵的老婆沈启菊开始学车,由于那时儿子石涛还比较小,所以夫妻俩只能把孩子带在车上。后来,沈启菊拿到了驾照,夫妻俩可以轮换着开了。
石兴贵开出租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015年。后来,他觉得长期做这个也不是办法,于是想到了开一家具有重庆特色的餐馆。2015年7月,石兴贵专门回到重庆找人拜师学万州烤鱼。他说,主要考虑到烤鱼是重庆的特色美食,虽然宣城也有不少烤鱼店,“但那时我是唯一一家重庆烤鱼店哟,调料都是从重庆买来的,家乡的味道让我在宣城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我的泡椒酸辣烤鱼很受欢迎。”
石兴贵坦言,经过了开业初期的火爆后,烤鱼生意渐渐回落,不过,头脑灵活的他很快发现,来吃烤鱼的食客主要是周边高校的学生,年轻人时尚,喜欢上网,爱用支付宝埋单,于是他就在店里装起了免费WiFi,并且还让儿子教他用上了支付宝。渐渐地,餐馆的生意有了好转。
石兴贵坦言,餐馆平时生意一般,但每到周末就会爆满,180平方米的店、十多张桌子,挤得满满的。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甚至有人还来拜师学艺,他的“重庆味道”得到了宣城人的认可。
本报记者 吴黎帆
“逐梦他乡重庆人”非洲采访团在阿尔及利亚顺利完成8天采访
每升汽油不到2元 几乎家家都有私家车
■花絮
7月24日,重庆晨报记者随“逐梦他乡重庆人”非洲采访团,在阿尔及利亚顺利完成了为期8天的采访。
通过多哈转机,采访团历时约15小时落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刚出机场,风沙大和日照强是最直接的感受,这里的时差比国内晚7小时。当地的语言以阿拉伯语和法语为主。不过,无论是在机场、超市还是酒店,你都可以听到来自当地人的中文问候——“你好!”连小孩子都会。
走在路上不难发现,这里不少的平房房顶都裸露出了钢筋,原因是这里的家庭会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而加盖楼层。据悉,当地的家庭普遍会选择生3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因为基础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而且还有补贴。
住房方面,当地不少人是住政府提供的保障房,每套房每年的租金折合人民币1000多元。这样的在建项目,目前有10个是由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海外分公司在做。
在阿尔及利亚的马路上,红绿灯是不多见的,遇到路口基本是由警察来指挥。就算在没有警察的情况下,驾驶员似乎也会习惯性地互相礼让,鸣笛催促的情况很少见。我们在当地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没有红绿灯的路段比有红绿灯的路段交通秩序更好。原因是红绿灯转换的时间不好掌握,有的车辆停在路中间反而影响交通。而遇到变道、超车等情况,驾驶员之间基本都是通过手势交流,秩序反而更好。
当地的家庭普遍都有私家车,且没有强制报废规定。在马路上,你甚至可以见到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老爷车,这些车的“年龄”已写在了车牌上。这里车辆保有率高主要是油价便宜,每升汽油折合人民币不到2元,柴油单价更低。
马路上行驶的车辆以法系为主,不过,中资品牌在这里也有一席之地,包括长安、众泰、一汽等。本报记者 陈翔
- 上一篇:走进荣昌万灵古镇
- 下一篇:万州小伙独身徒步73天穿越川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