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如何长寿?
文/记者罗 磊
罗磊:进入金秋时节,国庆节、重阳节接踵而至,各地长者游也随之进入旺季。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地主打长寿之乡品牌的地方越来越多。周边的广西、贵州,以及省内博罗、三水、高明纷纷以此主打健康大产业牌。不少业内人士喜忧参半,一方面长寿之乡多说明生态越来越好,但是又担心长寿之乡一旦开发不好就会变“短寿”。
邝白薇:目前关于长寿之乡过多的质疑声音确实存在。前几年巴马成为长寿之乡后一枝独秀,由此带来的品牌效应的确让其他地方羡慕,有些地方得了“红眼病”,不管条件是否符合,先申报了再说。这在客观上的确对长寿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有影响。
罗磊:不少地方对于长寿之乡“重申报,轻保护”,功利性十足,申报成功后,当地的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其实,长寿之乡的评审门槛应该适当提高,应改成每3年复审一次,复审不合格就摘牌。同时必须防止简单、低层次、同质化开发,提升开发档次和管理服务水平,在长寿之乡全域旅游发展,把新型城镇化、旅游、文化、体育、医疗等产业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当中,在景区提升、规范管理上下“功夫”,稳步推进。
邝白薇:时下,长寿之乡仅仅是简单开发几条旅游线路,包装一些农副产品等,就能发展起长寿旅游。其实长寿之乡可发展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养老四个新业态,构建生态健康产业集群。
罗磊:长寿之乡大部分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旦当地的环境破坏,宁静与祥和被打破了,群众的生活成本也被抬高了,这等于是“寅吃卯粮”。
邝白薇:一旦外来游客超过当地各项承载负荷,就会造成环境过载,给当地医疗卫生、治安管理等带来了极大压力。因而想让长寿之乡在旅游发展上保持可持续性,必须要从定位和规划上考虑到外来游客的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使当地社会在享受环境带来红利的同时,也保持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引导全社会参与旅游业,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