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社会名流在北碚留下哪些故事?这本书
原标题:抗战时期社会名流在北碚留下哪些故事?这本书告诉你
商报记者 刘晓娜
重庆商报讯 抗战时期,40多个教育科研单位、3万余人涌入北碚,3000多位社会名流齐聚北碚,带来了科教、文化、艺术及经济的繁荣。今年3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北碚在抗战》,该书由北碚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编、北碚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萱华所著。书中以抗战时期旅居北碚的各界社会名流活动为线索,通过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再现了北碚70多年前的抗战故事。
冯玉祥卖字画募捐救国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冯玉祥寓居陈家桥,常到北碚活动,主要是做抗日宣传、卖字募捐。北碚各乡镇、机关、企业和学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声音。
冯玉祥的隶书苍劲有力,诗画别具一格。凡是向他乞字求画的,他皆索取笔资,作为抗日献金。有钱人多收,贫穷人少收,学生乞字一律收费五角。他题的字有“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节约救国”等。他画的水墨画有茄子、萝卜、黄瓜等,画旁都题有小诗,比如“茄子紫,紫茄子,吃的有了力,可以把日寇打死”“红萝卜,蜜蜜甜,吃了气力如猛虎。如猛虎,打东洋。”
冯玉祥卖字鬻画有一个小插曲。1943年的一天,冯玉祥在北碚参加一个饭局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自称是唐式遵的兄弟,专程来拜访冯将军。谈到投机时,这人热情表示,愿意为冯将军效劳,帮他到外地卖字鬻画,募捐抗日。冯玉祥喜出望外,将他近期在北碚所作近百幅字画全部交给了他。谁知,后来有人爆料这个不速之客其实是大骗子,外号“独眼龙”,当时的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将此人关进了禁闭室,准备提审时,却发现此人已越狱而逃。
这件事令冯玉祥哭笑不得。
林语堂写战时重庆风光
1940年,林语堂与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签订合同,写作一部描绘中国战时风光的作品。同年5月,林语堂一家来到重庆,定居在北碚。其时,林语堂大女儿如斯17岁,二女儿无双14岁,小女儿妹妹10岁。
定居北碚不到一个月,他们就遇上了两次轰炸。为了潜心写作,林语堂一家搬到了缙云山石华寺小住。
1942年,一部由林语堂三个女儿合写的《战时重庆风光》在美国出版发行,全书收录了50篇短文共11万多字,其中,记述北碚的有35篇共计8万余字。确切地说,这本书其实应该叫《战时北碚风光》。书中热情歌颂了北碚人民,描绘了北碚的山光水色,详尽记述了日本飞机轰炸北碚的罪行,记录了北碚人民躲空袭、住防空洞的战时生活。
- 上一篇:重庆盛夏避暑宝典北碚大磨滩瀑布
- 下一篇:北碚出台29条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