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青龙路小学 让家长成为最好的“教育合伙
家长督学
核心提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在青龙路小学看来,教育是一本书,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研读;教育是一条河,需要家长与学校同舟共济;教育是一段生命护航,需要家长与学校携手共进,让每个孩子实现最好发展。
这份教育使命让青龙路小学从建校之日就垫高了发展起点,校长陈雅琳以“学校教育办得好不好,必须是家长和学生们说了算”的胸襟和底气,引领学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做出一系列大胆探索,率先成立家长督学、邀请校长助理进校、开展家长社团……让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合伙人”,家校合力打造出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
间周四的使命牵引
家长督学解决实际问题
“上午听两节课,参观大课间,第三节课查看学生作业及批改情况,第四节课汇总反馈,下午形成书面报告……”对于青龙路小学的家长督学们而言,这是间周四最熟悉不过的教学专项督导流程了。
青龙路是我市最早开展家长督学的学校之一。6年前,学校就成立了“家长督学室”,建立“三请三定三平台”家长督学机制,明确家长督学资格、条件、角色和职责,建设了一支较为完善的家长督学队伍。
为什么如此重视家长力量?校长陈雅琳认为,“学生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外在异己力量,而是可靠的内在力量和同路人,与其将家长关在学校大门外,还不如把家长们请进学校,让他们了解、参与、支持学校教育。”
青龙路小学的开放态度在家长中激发巨大反响,丰富经验的退休教师来了,法律工作者、工程师、经济师等专业人士来了……很快形成一股巨大教育合力。
但有人说,这些人并非教育专家,他们在评价方面客观吗?学校自有考量。
一次,有家长提出希望换老师,学校索性交给了家长督学来处理。家长督学花了两个星期时间检查老师备课、上课、课后情况,发现老师其实很认真负责,一致决定不换老师。学校的大胆放手换取多方满意。
除了敢于放手外,学校更通过培训提升家长督学的“督学水准”。
学校为家长督学制定了每学期“1+2”培训制度,即1次区级培训、2次校本培训,提高了他们督学的能力。同时配备了条件优于教师的办公条件,并且每期给予5000元至8000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培训和实施校本督学等工作。
“学校没有把我们当成外人,我们自然要不负所望。”家长石贤中充分利用自己工程师的专业特长,研发了全校安全设施检查细则30余项;苏玉章利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年轻教师在赛课、演讲稿、备课方面做出指导。
6年来,共有15位家长督学到校督导180多次,召开家长座谈会12次,评议教师课堂248节,开展校园安全等专项督查18次,提交书面报告120份。家长督学的督导报告和评价结果直接运用于学校各项决策以及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据悉,近年来由于学校发展有条不紊,因此学校把每周四一次的督学改成了间周四举行。督学们表示,尽管时间少了,但这份教育热情不会减弱。
每一天的用心参与
全员加入达成教育共鸣
“昨天家委会成员提出关于个别消防疏散引导箱有损坏情况,今天就遇到校长带人检查并安排维修,效果很高,赞!”这是一位家长校长助理在教育教学活动观察记录本上的一段话。
家长校长助理是青龙路小学最常见的风景,也是家长参与人数最多的。
据了解,学校每天都会邀请到一个班级的两名家长作为校长助理督促校园工作,并安排专门的办公室方便其办公,让他们对校园建设、课堂情况、食堂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甚至可以走进任何教室听课。
一次,家长听了余俐老师的识字课后表示:“余老师利用识字卡片等手段,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效果好。”但同时家长又提议,卡片颜色能否换成更利于孩子视力发展的颜色,同时双方还就如何进行课后延伸做了探讨。
家长推门听课在青龙路小学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但起初,对于这样的开放老师们觉得压力大。余俐老师说:“毕竟多了一层监督,心里更紧张了。”但实践让他们明白,家长的配合不仅激发了更多教学思路,还让课堂延伸到课外,如整合学科培养综合能力,将语文、数学和美术相整合绘制知识手抄报;如参加实践活动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带着孩子们到马路边用秒表测算汽车的速度。
家长作为校长助理渗透进学校方方面面,双方在理解、尊重中达成教育共鸣。
一次,学校认为学生一周吃一次鸡腿才能确保营养,但有家长认为鸡腿现在饲料喂养多,吃多了不好,学校立马改成一月一次,同时换成其他肉类补充营养。学生中心主任杨娜娜表示,“家长任校长助理期间,如果有建议或疑问,可以跟校长当面交流,也可以写在家长校长助理手册上,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安排。”
家长们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参与者、实践者,他们不断给教育带来活力,鼓励学校去践行最好的教育。
每一刻的心头大事
人人做主人翁共绘教育蓝图
“龙婆婆,麻烦您帮忙把孩子送进校园,他第一天上学,有些紧张。”“龙婆婆,我们是今天的一日助理,麻烦您指引指导我们开展工作。”……
大家口中的龙婆婆是龙献萍,在家长中口碑颇高。原来,她的孙女已经毕业一年多了,但是她仍旧和以往一样天天来到学校“义务工作”:清晨和老师们一起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积极做好一日校长助理的接待工作,讲解步骤,毫不知倦。
有人问她:“孙女都毕业了,你为什么还要坚持?不累吗?”龙婆婆说:“我已经习惯了和孩子们在一起,习惯了每天来学校看看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龙婆婆这种把校当家的精神令人感动。
但在青龙路小学,这样的人又何止龙献萍一人?苏玉章、石贤中……从他们身上,都可以感受到以校为家的主人翁精神,看到家校无缝衔接的现实演绎。
为了发挥更多家长的力量,青龙路小学还鼓励家长开设家长社团,经营教育书屋,让更多家长站在讲台上、校园里传播知识,共同培育学生。
家长胡义开设的烘焙社团从开始讲课到现在已经3年了,带出4期学生。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制作美食,更懂得了分享和孝敬父母。除了烘焙课,青龙路小学还鼓励家长发挥所长,开设缝纫、舞蹈、乒乓球、手工等社团课。这些课堂表面上带给学生的是才艺、是成长,同时也是家长的自我蜕变。
最近,学校邀请家长志愿者和孩子共同经营书屋。这个爱心书屋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生活的渠道,而且为学生带来了最新最丰富的书籍,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财商,培养了责任感等综合素养。
如今,青龙路小学越来越多的家长乐在其中,他们从“爱孩子”走向“爱别人”,从“小爱”走向“大爱”,与学校携手勾勒出教育的幸福图景。
文/何霜 图片由青龙路小学提供
- 上一篇:重庆市南岸区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宜居创
- 下一篇:重庆盛夏避暑宝典北碚胜天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