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水市乡:红军树下的网上村庄
(原标题:黔江水市乡:红军树下的网上村庄)
当年,贺龙元帅就是在这棵皂角树下召开了军事会议。
规范的乡村旅游游客中心。
土家赶场。
10月12日,汽车在通往黔江水市乡的盘山路上爬行,雨雾笼罩,远山隐现。突然在一个转弯处,一块硕大的平面广告牌从雾中闯入眼帘,“云上水市、生态画廊。”
水市乡的水市村,当年贺龙元帅曾经四次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如今小村正敞开怀抱,笑迎四方旅客。“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重庆市最佳避暑休闲乡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众多头衔,显示出她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
贺龙四到水市乡闹革命
水市乡位于黔江西南麒麟盖,平均海拔1200米。水车坪老街原是川东南一个古老商贸集镇,原名旱码头,曾是云贵川黔贩卖骡子、马、牛的集散地。当年贺龙元帅闹革命前,就曾在此贩买马牛,并与当地居民石琢之结下深厚友谊,并结为干亲家。
其后,贺龙又三次到水车坪从事革命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1934年。1934年5月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经濯河坝,渡阿蓬江,奔袭彭水县城,当晚宿营水车坪石琢之家中。当晚,贺龙军长在水车坪皂角树下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了攻打彭水县城的战斗。次日,红三军从水车坪出发,向彭水进发。
如今,这株茂盛的皂角树依然挺立,被人们称为“红军树”。树下建成了红军树广场和纪念亭,成为红色旅游景区和红色革命教育、廉政教育基地。
红色山乡成避暑休闲胜地
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远去了,满是红色记忆的水市乡也在思索如何让知名度走出大山,让山里的村民走出贫困,分享红色资源带来的红利。
水市乡海拔较高,属于高寒山区,这既是短板也是长处——此地夏季平均气温22.5 ,是发展烤烟和做乡村避暑休闲旅游的天然好地方。
不仅夏季凉爽,而且辖区内红色景点众多,留得住人。这里有“红军树”、植物奇观“千年藤王”、田园美景“千丘龙脊梯田”、水市麒麟沿线森林草场等一批特色景点,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水市乡扬长避短,找准优势,充分发挥水市麒麟盖沿线毗邻濯水景区、高山气候、森林草场植被、贺龙四到水车坪的旅游资源,将水市乡村旅游主动融入濯水5A级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获得国家级“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重庆市最佳避暑休闲乡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水车坪百年老街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等殊荣。
老区群众触网推旅游卖特产
杨爱华是土生土长的水市村人,当年贺龙元帅第四次来水市村时,他的爷爷就随贺龙参军攻打彭水。
十多年前,他结束了在上海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当时,乡村旅游还没起步,杨爱华就盯上了烤烟。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他的烟草种植也顺风顺水,收益不错。
2013年,随着水市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杨爱华开始转型,他放弃烟叶种植,开起农家乐。并且,他还学会了网上销售,利用网上村庄平台,将客户资源发展到了主城区,“不止我一家,我们这里的农家乐都上了网上村庄平台。前方组织人,我们负责接待。”
同时,村民们还依托农村电商,将村里的野生菌、土鸡蛋等农产品卖出大山,最远销到了沿海地区。杨家华称,今年到目前为止,他一家人接待游客和销售土特产就收入了12万多元。
“目前,我们这里的乡村旅游还在不断发展,我相信以后收入会更加可观。肯定比种烤烟有搞头!”杨爱华对此深信不疑。
乡村旅游富民整村脱贫
据水市乡党委书记喻刚介绍,目前,水市乡建成示范接待户116户家,接待床位1400余张,乡村旅游从业人员400余人。今年,该乡还新培植乡村旅游接待户15户,增加接待床位300张,培训从业人员150人,力争培育星级农家乐10家。
2016年,该乡借力“重庆·黔江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仅三天时间,就吸引游客6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1200万余元。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2900万元。
同时,利用网上村庄及电商“一站三点”平台,目前已实现农副产品交易18000余次,交易额达140万余元,带动400余贫困人口发展生猪、改造茶园、种植蔬菜,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收入180万余元,每户人均增收3500余元。
2015年已经实现62户220余人越线脱贫,今年能够如期完成三个贫困村整村摘帽和168户627人贫困人口越线达标。
如今的水市乡,贺龙元帅曾在树下召开誓师大会的红军树依然挺拔,水车坪老街依然健在,众多红色记忆成为村民对外推介的招牌,一座座人见人愁的大山,也变成村民们的聚宝盆,水市乡村民们正握着优势资源向富裕生活迈进。本报记者 杨野 摄影报道
(原标题:黔江水市乡:红军树下的网上村庄)
- 上一篇:黔江:“雨露工程”润泽359名贫困大学生
- 下一篇:黔江水市村:红色乡村游引入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