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发生在秀山红军洞里的感人故事
红军川河盖战斗
红军川河盖战斗遗址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川河乡楠木村,有远黔东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段书权题名的纪念碑一座,高10.5米。
1934年10月27日,红二、六军团在酉阳县南腰界胜利会师后,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策应二、六军团主力东进湘西。黔东独立师在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段书权和师长王光泽的带领下,于10月28日撤离南腰界,在胜利完成了配合主力东征任务之后,突破敌人围追阻击,11月25日进入秀山县境地,在邑梅(今梅江)遭遇战中,政委段书权负伤,师长王光泽继续率领部队东进,于10月27日进入川河盖,行至大板场时突遭拦截,仓促应战,伤势惨重,师长王光泽在突击途中不幸被俘,12月21日在龙潭英勇就义。此次战斗,独立师大部分牺牲,只有数十人突出重围到达湘西找到了主力部队,川河盖战斗虽然惨遭失败,但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该遗址于1978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洞
红军洞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雅江镇江西村苏家坡,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山洞。红军将领段苏权就是在这里躲过了生命中的一大劫难。
1934年11月,红军黔东独立师在掩护红二、六军团东征湖南后,奉命东进湘西与主力会合。 25日,在邑梅遭敌伏击,政委段苏权左踝骨中弹受伤,次日行至雅江附近又遭敌袭,段与部队失散,因伤势过重晕倒于车田村苏家坡田埂脚,生命垂危。 27日晨,土家族农民李木富闻讯赶至苏家坡,将段背至灵官庙救治。两日后,又乘夜将他藏于此洞。李木富夫妻不顾个人安危,每日为段求医送药,此地乡邻皆守口如瓶并于多方关照,使段得以安全养伤一月有余,康复归队。
段苏权早年参加革命,从红军将领到开国少将,可谓是一路血雨风霜,历尽千辛万苦,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段苏权从来没有忘记老区人民,更是时常惦记自己的救命恩人。每次看到脚上那块伤疤,段苏权就会想起大山里的恩人。 建国后,他曾多次打算到当年战斗和蒙难的川东地区,寻找救命恩人,但一直未能如愿。1983年10月6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军事学院政委的段苏权怀着多年的夙愿,从北京来到阔别多年的秀山县,参加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回到49年前战斗及蒙难的故地,段苏权感慨万千。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 段苏权走遍了蒙难地区,访问了不少干部群众,一连查看了5个山洞。由于年代已久,加上他当年也未给李木富留下自己的姓名和暴露自己的身份,始终没有打听到当年的救命恩人的下落。由于公务太繁忙,他不得不回京,深感遗憾的他只得委托秀山县党史部门代他继续寻找。 段苏权返京不久,他回到秀山的消息传到李木富老人的耳中,老人万分激动,立即叫大儿子告诉秀山县委领导,介绍了当年掩护红军的过程。秀山县党史研究室随即来到老人家里,终于弄清了50年前这一传奇情缘发生在雅江乡车田村,并找到当年救护段苏权的几位老人:86岁的李木富,94岁的苏仕华,同时得知李木富的爱人杨桂花已去世。
段苏权亲眼看到秀山县党史研究室寄来的几位恩人的照片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写信给秀山县委说: “见到几位老人的照片,我是多么地高兴呀!他们无愧于红军的亲人,理应受到新社会的尊敬和爱戴。”他多次寄钱给这几位老人,一次就寄了1000元给李木富。
1984年4月,秀山县委和县政府为了表彰李木富老人,将一块写着“红军的亲人”的匾额赠送给了他,转达了段将军对老人的亲切问候,并奉上了段苏权寄来的款项。老人回顾往事,历历在目,千言万语,化作滚滚热泪……当问李木富老人有什么心愿时,李木富说:希望有一座桥,让人们过河方便。
得之亲人的愿望,段苏权寄来款项,在江西车田河架起了链接河两岸的石拱桥,这就是有名的红军桥。
于是,由段苏权出资,车田村民献工、献料,在车田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混合、鹅卵石桥。后来群众就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秀山人民县政府把当年李木富掩护红军段苏权的岩洞立碑,命名为:“红军洞”。“红军洞”旁立了一块刻写有李木富掩护红军伤员的事迹碑,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1993年9月28日,段苏权将军去世。
段苏权逝世后,时年91岁的任弼时夫人陈琮瑛前来悼念。她说:“长征路上,我们已经为段苏权同志举行过一次追悼会,可他没有死,拖着打碎了的脚,一路乞讨又爬回部队……”
如今,在秀山土家苗寨,“红军洞”、“红军桥”、“红军的亲人”李木富的故事,成了全国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的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
段苏权(1916年-1993年),湖南茶陵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革命,历任茶陵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红军黔东独立师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11月底至1937年11月受伤脱队,归队后,历任中共平北地委书记兼平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冀热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八纵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志愿军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空2军军长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1964年起任中国驻老挝桑怒工作组组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红军歌谣代代传
1934年夏,贺龙率红三军在川黔边创建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受到秀山人民的热烈拥护和衷心爱戴,人们用歌声抒发对红军的喜爱。这些歌谣在秀山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流传在秀山的红军歌谣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反映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创建情况。如《肖克会贺龙》:十月里来枫叶红,肖克川边会贺龙,南腰界上红旗展,千军万马逞英雄。又如《苗乡建起苏维埃》:三月里来百花开,苗乡建起苏维埃,打倒土豪惩恶霸,苗汗干人(穷人)把头抬。
二是反映老百姓一心一意跟红军闹革命的歌曲。如《扛起梭镖跟贺龙》:太阳出来满天红,扛起梭镖跟贺龙,一心一意闹革命,干人从此不受穷。又如《跟着红军干革命》:刀砍竹子不死根,火烧芭蕉不死心,只要还有一口气,也要跟着当红军。
三是歌唱红军是人民军队受到广大劳苦大众衷心拥护爱戴的歌曲。如《红军最爱穷苦人》:凤凰最爱梧桐树,斑鸠最爱刺芭林,鱼儿最爱长江水,红军最爱穷苦人。又如《红军最爱穷人家》:鱼儿深水蜂爱花,鸟爱树林儿爱妈,蚕爱桑叶牛爱草,红军最爱穷人家。
四是反映人民对红军的恩情永不忘。如《莫忘红军恩情多》:阿哥阿妹在唱歌,情歌悠悠满山坡,改日相会喝喜酒,莫忘红军恩情多。
如今,红军歌谣已被当地百姓代代传唱,这些革命赞歌,像朵朵山花争奇斗艳,又似串串珍珠光彩夺目,既是当年秀山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也是一笔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
四、挺起不屈的脊梁——田玉华摔断脊柱不甘贫困,致富后免费送羊带富乡邻
“针进药出拿捏准,拔针消毒牢记心……”日前,秀山海洋乡小坪村,该乡畜牧站兽医师田维新正在“现场授课”,手把手教田玉华给羊做防疫。
羊叫声在大山中久久回荡,在田玉华听来,这声音有如交响乐。金秋的阳光染得田间一片金黄,收获的季节,田玉华满脸幸福。
因残致贫却不甘贫困,养羊致富后不但带领乡邻致富,还免费为贫困户送种羊。一边收获,一边播种,田玉华挺直着折不断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