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破解农村教育难题的“新辩证法”
教育发展是否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最有说服力。
走进南川农村学校,这里有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山里孩子高亢激昂的歌声……最偏远的村小都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南川,演绎破解农村教育难题的“新辩证法”。
由量变求质变
从“一所村小”看农村教育变化
走进大有镇石良村小,六年级的王磊正在认真地观看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借助班班通、触屏板书,卡通人物进课堂成了现实,以往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3年前,别说这些电脑多媒体设备,就连教室也只有简陋的几间,操场还是泥土地,课余大家的娱乐就是疯跑和一些简单游戏。
然而就在短短3年间,他们见证了学校一天天的美丽蜕变:教学楼条件变好了,综合楼建起来了,电脑室、美术室、阅览室一应俱全,专业的音体美教师来了,食堂能吃上美味饭菜了……
“均衡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硬件,更是激发了学校内在的活力。”学校校长张俊说,学校狠抓课堂教学改革,课改经验得到教育部肯定,被邀请在全国的校本课程研讨会上发言。
如今,教师干劲十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的家长纷纷又把孩子送回来了。
偏远村小的改变,正是南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川坚持教育资源向最贫困地区、最薄弱环节倾斜,2016年筹措资金10.8亿元,大部分用在农村学校校舍场地和教育装备两大短板。
在南川看来,均衡的另一层含义是农村孩子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已经完善了中小学实验室146间、六大功能室524间、图书室234间,实现全区学校教育装备标准化100%。
教育配套的完善为农村孩子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乡村孩子有了更多笑容和自信。
由共性求个性
从“一件作品”看农村学校特色发展
近日,南川一幅《八骏图》的竹蔑黏贴画火了。让人称奇的是,这幅作品以竹子为原料,经切片、拼贴、构图、烙画、剪贴等工序形成,其制作之美、气质之典雅,让人以为这幅画出自资深匠人之手。
但事实上,这是民主镇中心校师生的校本课程作品。
“这些材料很简单,都是身边的平常物。”据了解,2012年以来,学校校长夏勇带着师生一块走出校门,采集树叶、收集种子,将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展了有声有色的黏贴画课程,全校75%以上的学生兴趣盎然,人人都会。
“农村教育绝不仅仅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而是要有自己的独特生命个性。”在南川看来,农村教育均衡不是一种低水平的均衡,而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均衡,是校校有特色、人人有发展的均衡。
南川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打造“环境、精神、制度、行为”四大文化体系,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农村学校纷纷立足本土,办出了特色。
石溪镇中心校跳起了板凳舞,学校获得“全国板凳龙舞传承基地”称号,学生舞上了中央电视台;冷水关乡中心校获“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称号,远近闻名……南川走上了一条以办学特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
由物质求精神
从“一位教师”看农村教育环境优化
“这两年学校的硬件环境和城里相差不大了,并且农村教师每月还能享受600元的生活补贴以及一些倾斜政策,在农村学校同样可以干出一番成绩。”说这话的是三泉镇马嘴东州春蕾小学教师曾巧。
可谁能想到,两年前初来乍到的她还因为这里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打过“退堂鼓”,在档案已经调动回城的情况下,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
校长杨中福认为,正是因为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看到了希望,像曾巧等青年教师一样一心一意扎根村小,因此学校才创造了连续4年荣获南川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第一名的好成绩。
据了解,近几年,南川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投入4898万余元,发放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贴;完成22所学校565套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600余名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住宿问题;建立困难职工库、组建教育“律师团”,维护教师权益。
除了环境改善,更注重教师的精神引领,南川大力开展“师德师风群众评”活动,表彰先进模范,让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每年投入400万元用于全区教师培训,搭建教师自主成长平台。
软硬环境的改善,催生大批优秀教师安心扎根农村教育第一线。
兴隆镇中心校杨康老师的母亲因重病行动不便,需要照顾。杨康为不影响教学,干脆把母亲接到学校宿舍,在病床边批改作业;严小忠老师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从教29年,几乎天天都在学校,学生一有困难总第一时间出现……
南川,用自己的生动实践破解教育均衡的发展难题。
- 上一篇:南川德隆古银杏林的金黄之旅
- 下一篇:国庆长假游南川 旅游乐翻天福利享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