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借力“两城同创” 城市完美“蝶变”
华龙网10月12日6时讯(通讯员 刘光权 沈开来)自2015年10月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两城同创”活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更加宜居,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实现完美“蝶变”。
建设提速 城市功能更完善
道路、管网等市政设施是城市通畅运行的基础,黔江区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该区先后投入近8亿元,完成23条道路陈旧道路改造、24条道路“白改黑”及6条泥泞路硬化。投入4.2亿元启动了黔江西互通、黔江南互通、黔江北互通3个高速互通改造,增加收费站进出口,拓宽连接通道,提高通行能力。投入3000万元实施了迎宾大道隧道群、正阳隧道城市化改造,提高城市隧道通畅水平。投入1.8亿元启动老城7大片区、册山8大片区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将新改建管网53.6公里。投资1亿元建设新城舟白组团、机场路段、峡谷公园段管网,待工程全部建成后,城区污水收集率将达到90%,黔江河水质达到三类标准。
维护提质 城市环境更宜居
城市日常管理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为此,该区日常管理上狠下功夫,让城市管理实现精细化、长效化。建立市政设施维护快速反应机制,对破损设施进行“即坏即修”和“抢险式”维修,共修复零星破损路面3万余平方米,修整治窨井盖、雨篦子312个。完成春、秋两季园林补植,消除城区裸露地138处,建立了城区鲜花布景常态化机制,园林管护达到了一级标准。开展城乡整洁行动,整治楼道、街巷卫生死角1200余处,清运垃圾3万余吨,封闭老旧楼房垃圾通道100余处。完成城区83座公厕环境整治,新增3星级以上旅游公厕10座,消除旱厕75座,公厕管理达到二级标准。完成背街小巷100处堵塞下水道疏通和281处粪便直排口整治,整治老旧小区77个。
管理提标 管理水平更高效
该区依托科技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行数字化、科技化,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投入650万元建成数字城管平台,覆盖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普查建库事、部件58206个,共享公安视频监控716个,并作为“数字黔江”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家验收。建成环卫作业车辆监控系统、夜景灯饰远程控制系统、路灯控制系统、化粪池在线监测系统等,在环卫车辆管理、夜景灯饰、路灯控制、化粪池等领域实现数字化管理。同时,该区还在市政建设中打破传统思维,创新工作路子,引入新技术。在官坝片区、化工厂片区污水管网建设中,推行“顶管”施工技术,避免了已建道路大开大挖,消除了安全隐患和不良影响。
理念提升 服务民生更优质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常态下,该区不断创新思维,转变理念,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群众能力。建立经营管理理念。将环卫保洁、园林管护、鲜花布景等日常养护推向市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经营城市,目前已有12家公司参与日常维护。通过公开出让城区临时占道停车位、户外广告经营权等方式,最大化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大城管”理念。实行公安派驻市政的常态联合执法模式,建立公安、环保、交委、市政、卫生计生、工商、食药监、街道等单位参与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联合执法、快速反应,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市容乱象定时开展集中整治。建立服务民生理念。规范设置早夜市摊区、季节性瓜果临时经营点12处,实行限时、限区域、限品种经营。施划支次干道、背街小巷停车位6812个,改建、升级停车场11个,恢复挪用、停用停车场4个,启动中央花园立体式机械停车场建设,最大限度增设停车位。设置公共张贴栏180余处,方便市民发布生活便利需求信息。同时,该区还出台市民有奖举报城市脏乱差制度,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引导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营造共创共建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