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朝天门医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朝天门医院 > 合川>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黔江诠释的红色记忆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黔江诠释的红色记忆

来源:重庆朝天门医院 更新时间:2016-10-18直接问医生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于璧嘉)1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采访团来到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黔江区,80多年前,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这里渡阿蓬江,奔袭彭水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军故事。

    皂角树下的红军故事

    在黔江区水市乡红军树广场,有一段关于“红军树”的故事总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听说采访团要来,贺龙的干外孙女婿黄炳成老人早早的就来到了红军树广场,他指着高大的皂角树对记者们说:“就是这颗树。”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黔江诠释的红色记忆

红军树和红军纪念碑

    1934年5月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奔袭彭水县城,当晚宿营水车坪。是日晚,贺龙将战马栓在皂角树下,召开了全军攻打彭水的誓师大会,进一步部署了攻打彭水县城的战斗。贺龙军长指着皂角树有力地说:“我们红军要像这棵皂角树那样,经得起风吹雨打!”车水坪人民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将这棵皂角树命名为“红军树”。1977年,村民们自发的在红军树旁为贺龙立碑。80多年过去了,皂角树依然屹立在山峰顶,革命薪火依旧在人们心中燃烧。

    红军渡口上的军民鱼水情

    黔江区濯水古镇西面的阿蓬江边,有一个刻着“红军渡”三个字的巨石,巨石后,是阿蓬江宽阔的水面。“这便是当年贺龙渡江的地方”,濯水镇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道。当时,渡口水面宽达100余米,水流湍急,红军没有渡江工具。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黔江诠释的红色记忆

红军渡口

    贺龙找到了当年在黔江水市乡水车坪买马时结识的两位朋友,这两人是当地的船老板,在他们的协助下召集了当地80多名船工,20多只木船,帮助红军渡江。船工们顾不上吃饭,用了一天时间,将近万名红军将士运送过江。在红军渡江的过程中,当地的百姓被红军将士爱护老百姓的行为所感动,不少人主动拿出草垫铺在船底,以便红军顺利渡江。还有不少人接受了红军的宣传,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场面,当天便有30多名濯水青年参军入伍。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黔江诠释的红色记忆

红军渡口后的阿蓬江

    1977年,黔江县委在西岸树立了红军革命纪念碑,记录了红军由渡口过江时当地百姓踊跃摆渡的历史,1982年公布为黔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黔江区委、区政府又塑造了“红军渡”雕塑,简记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于此渡江攻打彭水的经过。80多年过去,红军渡的江面上竖立着高大的桥梁,不远处的山脉上环绕着高速公路,昔日的红军渡成为了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濯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渡口旁修建了宽敞的红军渡广场,依傍在阿蓬江边上的是著名的濯水古镇景区。红军渡江的故事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这股红色记忆始终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多少钱都不卖的石墩

    黔江区水市乡水市村境内,有一条百年老街,当地人称水车坪。在老街中部的38号的门口,立着一个石墩,这个石墩看起来与其他石墩无异,但是它却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黔江诠释的红色记忆

百年老街

    “这个是当年贺龙军长练功用的石墩,一个足足有280斤重”,38号房屋的主人杨锯禄说道。当问起石墩的由来时,杨锯禄跟记者说:“这是20多年前我收集到的石墩,当年贺龙军长就用它来练功的。曾有人出资3000元想要买走这个石墩,我没有卖,多少钱都不会卖的。贺龙用过的石墩,会使我们人财双收。”杨锯禄老人说道。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黔江诠释的红色记忆

贺龙练功用过的石墩

    黔江,这个曾经留下红军长征印记的小镇,如今承载着红色记忆冲在扶贫攻坚的最前沿。发展旅游,倡导绿色,后植开放,黔江人们砥砺前行,在阿蓬江畔继续谱写着“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奇迹。

重庆朝天门医院是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一家正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集医疗、科研、预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