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委书记王越:蓄势发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三年前,沙坪坝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从前几年的“高歌猛进”变为“低谷运行”,工业外迁多、增长乏力,商圈转型慢、陆续被赶超,城区基础环境差,交通拥堵路段多等状况曾令沙坪坝干部群众感到困惑。不过,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沙坪坝在全市“一盘棋”大局中,蓄势发力,开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塑造城市新形象,找准“沙区位置”,发挥“沙区作用”,提振“沙区实力”。
数据显示,经过三年不懈努力,今年上半年,沙坪坝全区GDP实现增长10.1%,重回两位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增幅并列主城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22.6%,增幅主城第二。
沙坪坝是如何做到的?下一步,又将如何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本报专访了沙坪坝区委书记王越。
推进功能区建设 找准“沙区位置”
重庆日报:2013年,沙坪坝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从几年前的“高歌猛进”转变为“低谷运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当时沙坪坝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越:历史上,沙坪坝除了是文化科技大区,同时也是传统工业大区。在市里布局微电园后,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快速推进等原因,包括嘉陵厂、力帆、煤科院、康明斯大马力发动机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及项目纷纷迁出沙坪坝,一下子“跑”了300多个亿。而所迁出的,基本上都是税收大户。
微电园对沙坪坝是重大的机遇,但是电子信息作为开放性极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条的产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在经历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产能释放、加速增长的高峰期后,2013年开始进入调整期,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也因此开始“低谷运行”。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后续增长支撑乏力,当时沙坪坝面临的产业发展的挑战非常严峻。
此外,沙坪坝的发展还面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优势资源转化不足、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社会民生欠账较多等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比较突出,增长速度换挡带来的震荡非常明显。对于当时的总体态势,我作了“四个大”的概括,即“压力大、机遇大、潜力大、责任大”。如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如何更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如何让全区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重庆日报:在沙坪坝经济进入“低谷运行”的同时,全市开始启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沙坪坝的发展开始了怎样的转变?
王越:对沙坪坝来说,2013年启动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可谓“恰逢其时、正当其理”,是指导我们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挥棒”,解决了沙坪坝全区如何合理布局、如何优势互补、如何联动发展的问题,为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功能定位、指明了发展路径,明确产业导向,解决了沙坪坝在全面推进“退二进三”后如何发展产业的问题。
结合“建设创新开放的科教文化区”定位,沙坪坝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功能区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作为发展坚持的主线,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全面塑造城市新形象。
具体而言,沙坪坝开始深化三个布局。
一是功能布局。按照“两区两带”的布局,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都市功能展示区;都市功能拓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开发开放创新引领区、歌乐山国际慢城功能带、缙云山旅游休闲功能带。
二是空间布局。着力建设两圈(三峡广场商圈、西永城市商圈);五园(西永微电园、西部物流园、青凤工业园、台资园、沙磁文化产业园);五城(大学城、万达文旅城、井双新城、上新新城、歌乐山国际慢城)。
三是产业布局。构建“3+4+N”产业格局,提档升级商贸商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壮大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务、教育培训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保税贸易、跨境电商、跨境结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集群。
- 上一篇:沙坪坝:在服务全局中打造经济升级版
- 下一篇:沙坪坝开了8年的香锅 方便快捷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