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红色老区绿色发展
(原标题:重庆綦江:红色老区绿色发展)
李公坝景区。
长征地理
重庆綦江
第8站
1935年1月15日至21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二军团8000多人过境綦江的羊角、石壕,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在重庆唯一留下印记的地方。
遵义会议后,红一军团直属队和1、2师于1月21日从贵州松坎出发,经过綦江羊角乡、羊叉乡宿营石壕镇。
红军长征途经綦江地区时,在九龙山与国民党部队发生两次激烈战斗。战斗中红军牺牲5名战士,由当地百姓就近掩埋。
1月22日凌晨,部队离开綦江境内向贵州赤水进发,继续长征。
綦江,是川渝南黔北军事交通要地,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是川南军事要地。自古就有“天下无事则已,有事黔蜀必变,黔蜀变则綦江必先被兵”之说。1935年1月15日至21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二军团8000多人过境綦江的羊角、石壕,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在重庆唯一留下印记的地方。80多年后,这片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土地,依托“红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度假区+乡村度假农场”的立体休闲旅游度假体系,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处“桃花源”。
激烈战斗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共八万六千多人,从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避开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胜利突破乌江,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为保证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1935年1月15日,有一支神秘的红军部队悄悄进入羊角。当时,中央红军到达遵义以后,红一军团部即派一师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进驻綦江羊角,扼守尧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贵州酒店垭、綦江九盘子一带的川军二十一军模范师第三旅廖海涛部队和驻扎川黔边界的川军二十一军模范师第四旅潘佐部队。
遵义会议后,红一军团直属队和1、2师共8000多人于1月21日从贵州松坎出发,经过綦江羊角乡、羊叉乡宿营石壕镇。
红军长征途经綦江地区时,在九龙山与国民党部队发生两次激烈战斗。战斗中红军牺牲5名战士,由当地百姓就近掩埋。
1月22日凌晨,部队离开綦江境内向贵州赤水进发,继续长征。
秋毫无犯
红二团在綦江羊角一线的军事行动,不仅保卫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同时也带来一些意外的收获。
在尧龙山脉的九龙山一带,与敌廖海涛旅八团三营一连的战斗中,红二团俘敌20多人。在对待俘虏的问题上,红军广为散发传单、画报,以浅显的道理感化教育他们,动员他们弃暗投明。在释放俘虏时,还发给足够的盘缠和粮食。很多俘虏在接受红军宣传教育后,主动投入到红军队伍中,或决定不再给国民党卖命。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至今仍为当地百姓称道。
当地百姓至今还口口相传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1月20日清晨,寒冬的雾气还没散去,石壕场上的居民打开家门,朦朦胧胧中只见满大街睡满红军战士,有的蜷缩在街角,有的依靠在屋檐下,有的直接躺在大路边……
当年红军进入羊角之后,积极地宣传红军的政策,不仅使国民党俘虏转投红军,綦江当地的青年也积极地加入到红军队伍当中。
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征研干部陈平介绍,当时,家住永新、年仅13岁,被抽调到川黔边界抢修公路的戴成富,因为受到一名江西籍红军战士的帮助和教育,认为红军是好人,便不顾亲友的劝阻,毅然参加红军。
后来,戴成富经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曾任朱德总司令警卫员,先后荣获人民功臣勋章,华北解放功章,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英雄纪念章,中央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全国解放勋章、纪念章,中央慰问团军功章等。
乡村旅游
“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一天三顿沙沙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首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民谣,是昔日綦江石壕镇万隆村最真实写照。
万隆村,地处重庆綦江、贵州桐梓和习水交界处,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最高山峰老鹰岩海拔1848米,全村平均海拔1400余米,是綦江最高、最远的村落。
南都记者在当地了解到,2014年,万隆村被列入重庆市级重点扶贫村后,结合綦江“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城市规划,提出以旅游促发展,打造高山休闲旅游名村,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当地发展旅游,依托宝贵的红色资源,又为红色资源注入绿色生态的新内涵,打造“高山大草甸花坝”、“天坑李公坝”等生态景观带。
李公坝位于石壕花坝景区南端,它是喀斯特地貌在地质运动中形成的一个面积约280亩的天坑,四周是高耸陡峭的奇石悬崖,山上丰富的植被,又犹如一道绿色围墙将李公坝与外面纷繁的世界隔离。
以前,李公坝周边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都无人烟,全是青山竹木,本地人亦不敢轻易踏足,石壕镇人大副主席赵娅梅介绍说,过去李公坝“藏在深闺人未识”,直至綦江区政府将其纳入“红色+生态”旅游路线进行开发,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这个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世外桃源”才得以和世人见面。
如今,通过开凿的一条十多米长的隧洞,李公坝与外面的世界联结起来。穿过隧洞,进入李公坝,映入眼帘的美景正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一样,这里有纵横交错的田园,有阡陌相通的小路,有小桥流水,有农家小院,袅袅炊烟,鸡犬相闻,百花争妍,鸟语花香。
“通过打造,李公坝已经发展成集人文探秘、生态观光、山地休闲、运动探险、森林度假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还是重庆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旅游开发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实实在在让当地居民受益。綦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孙萍介绍,为鼓励老百姓参与其中,綦江大力扶持民宿、酒店和农家乐建设,不仅帮助有意向的创业者解决资金难题,对具一定规模的农家乐还给予补贴。
家乡变成景区,不少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乡创业,开始形成良性循环。当地居民穆世华之前在重庆城区打工。2014年,他回乡投资近60万元经营农家乐,目前有床铺32个,餐桌8张。仅在旅游旺季的7月-9月,收入就达到4万-5万元。现在他淡季外出务工,旺季经营农家乐,生意兴隆时还需请三四个当地人帮手。
孙萍介绍,未来綦江继续依托优质的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打造区域旅游文化高地,带动百姓致富增收。
采写:南都记者 陈磊
发自重庆
(原标题:重庆綦江:红色老区绿色发展)
- 上一篇:涪陵发出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
- 下一篇:綦江法院“三结合”着力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