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高山之花”綦江万隆村旅游经济助
人民网重庆10月11日电(胡虹)“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一天三顿沙沙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段打油诗是70、80年代外村人对綦江石壕镇万隆村的评价,也是当地真实的写照。而今的万隆村已旧貌换新颜,华丽蜕变为高山上的一朵“璀璨之花”。10日下午,“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石壕镇万隆村,深入探访了万隆村的脱贫之路。
石壕镇地处重庆市綦江区最南端,是重庆唯一的长征遗迹镇,先后有左权、朱瑞、罗瑞卿等老一辈革命家驻守,指挥红一军团顺利“一渡赤水”,保证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而万隆村则位于石壕镇的南北山区,地处重庆綦江、贵州桐梓和习水交界处,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最高山峰老鹰岩海拔1848米,全村平均海拔1400余米,是綦江最高、最远的村落。
找准定位完善基础建设 把致富路铺到家门口
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危旧房多等是万隆村贫困的原因。2014年,万隆村被列入重庆市级重点扶贫村后,积极探索发展路径,根据实际情况看,并结合綦江“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出了以旅游促发展,打造高山休闲旅游名村,实现旅游脱贫的发展定位。
“要致富、先修路。”万隆村发展旅游产业,最大的瓶颈是道路交通。改善现有交通状况,提供旅游可入性,为旅游脱贫创造首要条件。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新建及扩建公路54公里,石万路也在今年6月油化通车。新建人行步道,便民服务中心,休闲文化广场等各项基础设施,让万隆村从从前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高山之花。
早在87年就外出务农的赵学全看到了万隆村的商机。看着大家都热衷于开农家乐,48岁的赵学全却独辟蹊径,做起了农家乐的上游产业。2015年他开始务农,16年他通过土地流转,并采取使用农家肥传统方式种植了180余亩糯玉米。该种植过程得到区委农委和镇农技站全程指导并记录。
现在,赵学全已经与重庆一家网购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带糯玉米成熟后,赵学全负责采摘,网购公司到种植基地进行包装,自行负责保鲜、运输和销售,预计该项收入约15万元。
“六联动”工作机制 41户建档立卡扶贫户顺利脱贫
在脱贫攻坚和“云端花坝 和美万隆”的打造过程中,当地政府按照“六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了驻村工作队,确定了帮扶企业和帮扶部门,对41户建档立卡扶贫户分别落实了帮扶责任人,明确帮扶措施和脱贫方向,有力推进了贫困户短期顺利脱贫。万学文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为给妻子治病,万学文花光了家中积蓄,也失去了工作,成绩优异的小女儿差点辍学。2014年,万学文被定为建卡贫困户后,当地政府给万学文免费提供了2头香猪崽进行养殖,并支持其养殖了100头山羊,同时对他进行免费种养殖技术培训。
他女儿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和相关部门助学补助政策。妻子的后续医疗费用也享受了较高的报销比例。同时,万学文还申请了D级危房改造,将危房变成了100平米的崭新砖房。去年10月起,万学文在花坝景区内担任交通执勤员,每月有了稳定收入,并通过发展种养殖,年收入达5万元。
去年,万隆村成功申报区级微企村,各种旅游特产业出具规模,规模发展花坝糯玉米3000亩,培育了20余家养羊大户,养牛大户,共同打造“花坝”旅游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农家乐发展迅速,现有农家乐43家,餐饮日接待能力12000人左右、住宿日接待能力4500人。
- 上一篇:【网络媒体走转改】重庆綦江万隆发展特色旅游
- 下一篇:重庆大足区资金监管实现“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