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朝天门医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朝天门医院 > 合川> 丰都:五代传承一枝独秀 民间奇艺勘称非遗

丰都:五代传承一枝独秀 民间奇艺勘称非遗

来源:重庆朝天门医院 更新时间:2016-10-16直接问医生

    华龙网10月13日16时讯(通讯员 徐登明)一辈接着一辈干,一代跟着一代办。一时的热爱、一辈人的喜爱都不是事,难得的是,一门绝技,一技在手,整个家族辈辈传承了五代,并且辈辈又有新人出,代代又有新技艺。双路镇向氏民间鼓锣队,就是传承了五代的民间鼓锣队。

    严格的说,双路镇向氏民间鼓锣队第五代掌门人向德才自己也不多清楚自己从12岁就开始出门从事的鼓锣队在他自己家传承了多少代,自己是几代;只知道从其太祖父向春山那时起,他家就在从事出门鼓锣表演,并且他也是从家族先例从5-6岁开始学艺,12岁就开始也门从艺挣钱。

    双路镇向氏民间锣鼓队一共由6人组织,包括京锣、大钹、马锣、京铰、鼓、锁喇等乐器。“家族传承鼓锣不知是哪一年制作的,至少有200余年,全是人工精制而成,材质根本不存在机械制作,其发音质也与众不同。”向德才说。

    提起家族鼓锣队的荣耀,向德才说,双路镇向氏民间鼓锣队传承的节目主要有“三道板”、“红绣球”等曲牌。此曲牌可从无声打到有声,又能随时从有声打到无声;关键的是能做到座下来就可开始,其他鼓乐队很难做到。老向说在1949年丰都县城解放时,他祖父向培友率领父子及其兄弟们参加了欢迎解放在原县城后坝文艺演出;还参加了第一届丰都庙会演出,参加了原涪陵地区、丰都县举办的多项鼓乐队表演比赛,获得多项奖励。往往他家鼓乐队一出场,其他有的乐队甚至有而望而却步,弃权回家。双路镇向氏民间鼓锣队在双路、兴义、龙河、高镇一代享有极高声益。今年在双路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向氏鼓乐队购买了统一服装,并参加了丰都县第三届乡村文艺会演,获得重庆电视台巴渝风节目主持人高度赞扬和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鼓锣吹打是西南地区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乐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文艺种类的多样化,群众活动选择的多样性,鼓锣民俗活动显著减少,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根基日益薄弱,濒临消亡。目前,向氏民间鼓锣队从事吹打乐的艺人整体年龄较大,年轻人即使有学得此技艺的,绝大多数因无法获得较多的经济收益而改行。向德才说,但我家族有个传统,小孩在4-5岁就要开始学习鼓锣吹打,不管洋不洋器,流行不流行,我们从不言弃。在目前双路等农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遇到婚丧嫁娶之类的红白喜事,很多喜欢邀请乐队去表演,向德才们表演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但目前6名队员,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已72岁。他们经常被邀请到丰都南北两岸乡镇(街道)表演,群众喜爱的同时,但他们也常常感到年老力不从心。

    “三道板这曲牌,独树一帜,传承多年,在丰都、涪陵、石柱等地绝无仅有”老向说。双路镇也正式提出要将向氏民间鼓乐队的“三道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资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庆朝天门医院是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一家正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集医疗、科研、预防……[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