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长征精神推动平安建设与脱贫攻坚
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红军战士宿营地:綦江石壕镇老街
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廊桥——老百姓亲切称之为“红军桥”
法制网记者 吴晓锋 法制网见习记者战海峰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这是红军长征时期流传于綦江县(今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百姓中的一首歌谣,歌谣生动地诠释了当年红军长征过境綦江时严明的纪律作风。
10月10日,《法制日报》记者在跟随“‘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綦江区采访时看到,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指引下,如今的綦江区,坚持稳定第一责任,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在保持社会大局安定有序的同时,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进驻羊角保卫遵义会议召开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避开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胜利突破乌江,攻克了黔北重镇遵义城。1月10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在政委刘亚楼指挥下,攻克娄山关、桐梓县城。随即,红一军团先头部队继续向贵州新站、松坎方向挺进,近逼川黔边境处的綦江,以防止国民党大部队从川南进入,对遵义构成威胁。
1月15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华的率领下,进驻綦江羊角,扼守尧龙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贵州酒店垭、綦江九盘子一带的川军二十一军模范师第三旅廖海涛部队和驻扎川黔边界的川军二十一军模范师第四旅潘佐部队。
在国民党反动派惊惶失措、紧张部署之中,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红军到达羊角之前,地主豪绅慑于红军声威,早已逃遁,团防兵也躲藏到远离羊角的马老洞。一般贫苦农民闻听红军“打富济贫”,都坚守家门。红二团一进驻羊角,即以严明的军纪出现在群众面前。为不扰乡民,除政委邓华,团长龙振文、刘瑞龙等团部干部分住枫香树老乡家外,大部队都自己动手用小树、谷草搭盖小棚,三五个人挤在一处。大家见红军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和蔼可亲,买卖又公平,消除了疑虑,军民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红军还把几家地主的100多石黄谷及腊肉、衣物等,分给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深得农民爱戴。
红二团宣传队还在羊角和安稳镇的观音桥、九盘子、鱼孔塘等地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红军宣传队离开羊角时,当地农民杜福生主动带路,将其送往贵州习水的温水。杜福生返回羊角后,被保正王福银加以“卖客”的罪名,送当地团防军杀害。
1969年,邓华将军专程到羊角,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从这里走过时很艰苦。我记得有个地方叫枫香树,我在那儿住过”。
1963年4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在杨成武等陪同下到綦江视察时,曾经表达了再想“看看九盘关”的愿望。
进占石壕制造四渡赤水战机
遵义会议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军委于1935年1月20日制定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中央军委决定红军兵分两路进发。一路由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发赤水;一路由周恩来等率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占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牵制川军兵力,然后迅速转道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