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朝天门医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重庆朝天门医院 > 合川>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来源:重庆朝天门医院 更新时间:2016-10-15直接问医生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10月10日,采访团一行在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的万学文家中采访。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华龙网10月14日6时讯(记者 李春燕 徐焱) 8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是一场磅礴激昂的伟大壮举,那一年,他们走过了重庆綦江区石壕镇,不仅留下了足迹,更是留下了长征精神。80多年过去,这片红色土地上依旧延续着不灭的长征精神,当地百姓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克服种种困难,已将石壕建得焕然一新。近日(10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綦江区石壕镇,在探访当年红军故事的同时,也领略了当地脱贫致富后的崭新面貌。

忆往昔:红军歌谣传唱至今 5名红军战士长眠石壕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李公坝景区山水相映,景色怡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在重庆綦江石壕镇,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歌谣背后的故事,要从1934年说起。

82年前的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先后攻克遵义、娄山关、桐梓后,红一军团先头部队进逼川黔边境的綦江,红一军团一师二团进驻綦江羊角。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决定红军兵分两路,其中红一军团进占綦江石壕,牵制川军兵力。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通过李公坝景区的打造,便利了当地的交通。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1935年1月21日一早,红一军团大部队8000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带领下,经箭头垭和黑镜塘到达石壕,在綦江羊角的红一军团一师二团也奉命赶往石壕。红军到达石壕时,当地百姓有的站在路边欢迎,有的端茶递水,主动与红军攀谈。当天,一部分红军留在石壕场宿营,一部分继续前进,驻扎在石壕的李汉坝一带。22日凌晨,部队开拔进军赤水。

红军驻扎石壕期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群众拥戴和赞扬。当晚宿营石壕场上和李汉坝一带时,有的住宿在街巷,有的住宿在道旁,有的住宿在老百姓的屋檐下,从不乱住老百姓的民房,即使有的老百姓欢迎红军住在屋里,也不乱动老百姓的东西,开拔前要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红军自带炊具、盐、米,在农民家借灶做饭时,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添一点麻烦。红军在街上买东西,总是公平交易,下乡买菜时,要先付钱后取菜。今日石壕镇流传的歌谣,也正是由此而来。

红军在綦江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有5名红军战士却长眠在了石壕。红一军团离开石壕时,一名司务长和两名战士留下归还借用群众的东西,用银元兑换战士购物时付给群众的苏区纸币,行至渝黔交界处在贵州境内被盐防军包围。一名战士牺牲,司务长在掩护另一名战士突围后负伤被捕。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綦江区花坝被誉为“重庆香格里拉”,已被打造为高山休闲旅游名村。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司务长被盐防军施以“踩杠子”“灌石灰水”“烧烙铁”等酷刑,始终未吐露任何红军信息,当晚被押回石壕羊头吊在桑树上。村民见司务长伤势严重,趁盐防军狂欢滥饮之际,给他送去饭菜,但司务长却担心连累村民,坚辞不受,次日被押到石壕茅坝坪杀害。就义时,司务长高呼革命口号,痛骂军阀,又被盐防军残忍地割掉了舌头。

除了司务长之外,有两名红军战士到达石壕时重伤牺牲,还有两名伤员留在石壕李汉坝养伤,因伤势过重先后牺牲。新中国成立后,綦江老百姓饮水思源,先后在白果村和石壕场附近修建红军烈士墓,将五位红军烈士迁葬在一起。之后在1991年又进行整修,建成了现在的石壕红军烈士墓。

看今朝:高山花坝绽放旅游之花 红色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綦江区花坝玫瑰谷旅游度假区内的独具特色的树挂球帐篷。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红军过綦江,时间并不长,但是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更是在当地留下了宝贵的长征精神。如今,战争的硝烟散去,长征的精神在石壕遍地开花。

万隆村是石壕镇南部海拔最高、最远的地方,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的小村庄,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个红色村庄曾一度十分贫穷,但如今花坝旅游已成了村子的新名片,万隆也有了“花坝”这样一个更好听的别名。

2014年,万隆村被列入重庆市级重点扶贫村后便开始着力整合资源,提出了以旅游促发展,实现旅游脱贫的发展定位。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当地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结合万隆村风光秀美、夏季凉爽的特点,打造高山休闲旅游,将“穷山”变成了“金山”。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华龙网集团总裁、总编辑李春燕在采访脱贫致富的典型万学文。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以前在贵州煤矿上打工,妻子生病花了几万元,孩子又要读书,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住石壕镇万隆村的万学文曾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万学文和妻子在村里搞起了养殖业,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把家里住了20几年的土房子改造成了100平米的新砖房。万学文说,现在万隆在发展乡村旅游,他也在转型发展农家乐和园林,抓住旅游脱贫的契机把产业做大,同时反哺村里带动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和万学文一样,同村的赵学全也是万隆发展旅游业的受益者,去年,嗅到了家乡发展契机的赵学全回到村里专心务农,他没有选择和乡亲们同样发展农家乐,而是用传统农家肥种了180亩当地特有的糯玉米,成了产业大户。

“以前万隆太穷了,只有出去找钱,现在有了鲜花小镇,有了花坝度假区,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赵学全说,因为村里的旅游业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客人走进了万隆,其中还有北京的商人找他商量把糯玉米空运到北京去卖。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万学文一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万隆村利用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打造了以“花坝”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景点,鲜花小镇、李公坝、玫瑰谷等一个个项目即将建成或已经完工,成为夏季避暑郊游露营的新景点。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万隆村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花坝露营旅游季,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里的43家农家乐家家火爆,节假日一床难求。此外,村里还发展了花坝糯玉米3000亩,方竹笋、脆红李、花坝山羊等农产品也形成规模,通过引导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人均增收8000余元。如今,万隆村正演绎着二十一世纪的山乡巨变,谱写着整村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网络媒体走转改】昔日红色山区长征精神流入血脉 今朝重庆綦江贫困村里绽放旅游之花

重庆朝天门医院是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一家正规医疗机构。同时也是集医疗、科研、预防……[详情]